村里有个男的,是个外来户,解放前跟着村里一家富户扛长工,东家对他不薄,把丫环介绍
钟旭尧阿
2025-07-28 13:58:18
村里有个男的,是个外来户,解放前跟着村里一家富户扛长工,东家对他不薄,把丫环介绍给他做了妻子,解放后,男的当了贫协组长,然后又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村里人都叫他老李,没人知道他的全名,只知道他是从河南逃荒来的,年轻时瘦得像根豆芽菜,却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我爷爷常说,老李这辈子最念的就是东家的恩。解放前他在富户张家扛活,冬天没棉衣穿,东家就把自己的旧棉袄给他;他媳妇生第一个孩子时难产,东家连夜套马车送县城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那时候的富人不全是坏的,”爷爷抽着旱烟说,“张老爷常说,都是苦出身,能帮一把是一把。”这份恩情,老李记了一辈子,后来当了村干部,每次路过张家老宅,总要停下来站一会儿。
解放后分田地,有人提议把张家的财产全分光,连老宅都要拆了分木料。老李却在大会上拍了桌子:“张老爷对村里人有恩,当年旱灾时开仓放粮救过不少人命,不能忘本!”最后经他劝说,村里留下了张家老宅,还把张老爷的后人安排在村小学教书。有人背后说他“念旧情没原则”,他听见了只是笑笑:“做人得有良心,共产党讲阶级,但也讲情义。”
当了支部书记的老李,没忘了自己是扛长工出身。他住的还是土坯房,穿的衣服打满补丁,却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五十年代末修水库,他带着村民没日没夜地干,别人休息时他还在工地上巡查,脚磨起了血泡,就用布包着继续干。有次暴雨冲垮了堤坝,他第一个跳进水里堵缺口,村民们见了跟着往下跳,终于保住了堤坝。那一年水库修成,村里的田地再也不怕旱涝,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老李没读过多少书,却懂得“人心换人心”的道理。村里有户人家孩子多,冬天没被子盖,他把自己家的棉被送过去,自家盖着旧棉絮过冬;有个孤寡老人病了,他端汤送药照顾了整整三个月,直到老人去世。他常说:“我当这个书记,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让村里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村里穷,没通电没通路,他就跑公社、跑县里,磨破了嘴皮才争取到通电指标,又带着村民义务修路,把坑坑洼洼的土路修成了石子路。
我小时候见过老李调解纠纷,不管多棘手的事,经他一说总能化解。有两家因为宅基地吵得快要动手,老李把他们叫到村委会,没批评谁,先讲起自己逃荒时的事:“当年我饿昏在路边,是村里人给了我一口饭吃。现在日子好过了,为这点地伤和气,值得吗?”说着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钱:“这点钱你们拿着,买点水泥把两家的院墙修修,以后还是好邻居。”两家听着听着就红了脸,互相道了歉。
老李当书记的那些年,村里没出过一起上访事件,没发生过严重的邻里纠纷。他有个规矩:不管谁家有事,只要找到村委会,当天必须有答复。农忙时他帮缺劳力的人家割麦子,农闲时组织村民学技术,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办扫盲班,请小学老师教村民认字。我妈就是在扫盲班认识的字,她总说:“李书记常说,睁眼瞎干不成事,咱农民也要有文化。”
最让人佩服的是老李的“不徇私情”。他儿子初中毕业想进村里的砖窑厂当会计,托人跟他说情,他却把名额给了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的孩子。儿子埋怨他:“你当书记,连自己儿子都不帮!”他瞪着眼睛说:“我当书记是为全村人当的,不是为你当的!要想有出息,自己凭本事考学去!”后来他儿子考上了中专,成了村里第一个吃“商品粮”的人,逢人就说:“我爸当年骂我骂得对。”
七十年代末,老李因为积劳成疾,在一次抗洪救灾中病倒了。住院期间,村民们轮流去照顾他,有人给他送鸡蛋,有人给他送新摘的蔬菜,连当年被他拒绝的儿子,也天天守在病床前。他拉着来看望他的年轻村干部的手说:“咱当干部的,要记住三件事:别贪财,别偏心,别偷懒。把村民当亲人,村民才会把你当靠山。”
老李去世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葬,连外村的人都赶来送行。有人哭着说:“李书记走了,咱们村少了主心骨啊!”他的墓就在村后的山坡上,每年清明,都有村民带着孩子去扫墓,给孩子们讲老李的故事。村里的老人们说,老李这辈子,把“感恩”和“责任”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记着东家的恩,所以懂得善良;想着村民的苦,所以懂得担当。
现在村里盖起了新楼房,修起了文化广场,当年的土坯房变成了整齐的民居。但村委会门口的石碑上,依然刻着老李的话:“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众乡亲。”村里的年轻干部们,都把老李当成榜样,遇到难事就去看看石碑,想想当年那个穿着补丁衣服、带着村民修水库的老书记。
其实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来都不复杂。就像老李,一个外来户能赢得全村人的尊重,靠的不是权力,不是财富,而是那颗懂得感恩的真心,那份为民办事的担当。他记得别人对他的好,所以用一生去回报;他知道村民的难处,所以用尽全力去分担。这种朴素的情怀,比任何华丽的口号都更有力量,也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怎么变,善良、正直、担当这些品质,永远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事的准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