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四野解放军,在辽沈战役

如梦菲记 2025-07-28 12:15:49

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四野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之后他的身份暴露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东北的春天依旧寒冷,十五岁的张荣清站在招兵摊前,攥着一张写满谎言的报名表,他说自己是北镇人,是个雇农,父亲早逝,母亲做针线活养家。   没有人知道,他其实姓砂原,是日本福冈人,五岁那年跟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父亲死于沈阳,母亲带着他和妹妹留在辽宁,靠街头零工勉强度日。   战争结束,他们一家没能搭上返回日本的船,沈阳的大街小巷,成了少年砂原惠新的世界,他学着说中国话,和邻里打成一片,脸上的稚气中透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坚忍。   他每天扛着大包走街串巷,日子苦,却也稳妥,他慢慢把日本话搁在心底,把“张荣清”这个名字当成了真正的自己。   那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来北镇招兵,张荣清说自己祖籍山东,是闯关东过来的,登记表上的“国籍”一栏,他写了“中华”,笔迹端正,眼神坚定。   参军后,他被分到170师侦察连,每天训练,翻山越岭,摸爬滚打,他个子不高,跑得快,枪法准,没人怀疑过他,也没人问他从哪儿来。   辽沈战役开始,张荣清跟着部队一路南下,他扮作小贩混进敌占区侦察,还曾趁夜色贴近敌军阵地,把情报画在香烟盒背面。   他身上被弹片划伤,血把军服浸透了,回到连队没吭一声,只说“任务完成了”,因为几次出色完成侦察任务,他得了三等功,在队里出了名。   打完辽沈,他又跟着部队南下,参加平津战役,他不怕死,冲锋时总是跑在最前面,战友说他是个狠角色,他只是咧嘴一笑,说“为老百姓打天下,咱不怕”。   1950年,部队接到命令,要开赴朝鲜前线支援作战,他填表时,在“民族”一栏写的是“汉”,他偷偷写了入党申请,还写了遗书,留下一句话:“如果牺牲,把抚恤金寄给娘。”   部队过江前,政委找他谈话,问他是哪国人,他先说自己是中国人,但再三追问后,他低头承认了:“我是日本人。”   政委没说话,只是叹了口气,他最终没能上前线,部队决定把他调离作战岗位,安排他去牡丹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校政治部工作。   他离开战友的那天,背对着操场,站了很久,那身军装,他穿了五年,早已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在航校,他一开始闷闷不乐,看到日籍教员吃白米饭,他气得绝食两天,他说:“我们志愿军在朝鲜啃冻土豆,这些日本人凭什么吃细粮?”   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这些人是帮助中国建设空军的朋友,张荣清这才慢慢释怀。   1955年,遣返日侨的船停在了天津港,他站在码头边,看着中国的土地,一步三回头,他把那枚三等功勋章埋在航校后山的白桦林下,说:“总得留点东西在这。”   回到日本,他住在神奈川县,找了份和中国做生意的工作,白天在港口搬运货物,晚上写信给老战友。   他的房间墙上挂着中国地图,辽沈、平津、丹东,用红点标得清清楚楚,他常说:“我的青春在那儿,忘不掉。”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报名加入日中友好协会,成了中方活动常客,他每年来中国一两次,带着日方友人走访当年的战场旧址。   有一次在抗美援朝老兵座谈会上,他看到背景写着“志愿军入朝70周年”,他轻声提醒:“那时候,指导员教我们尊重朝鲜的一草一木,别忘了。”   2016年,他参加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把珍藏多年的军帽、徽章捐给了军博,会后他拉着老战友的手,说:“我这身子骨还能动,得多回来看看。”   2019年,他出席了根据他经历改编的漫画书发布会,会上他坐在角落,安静地听着大家发言,有人问他:“你到底算哪国人?”他指着胸口说:“血是日本的,心是中国的。”   2021年6月24日,他在日本家中安详离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分成两份,一份撒在富士山下,另一份安葬在辽宁北镇。   他的墓碑上写着:“中国籍日本友人张荣清”,下面一行小字:“东北野战军第41军宣传队战士”。   每年清明,总有一个日本老太太来到墓前,摆上两串糖葫芦,她是他的女儿,那糖葫芦是从沈阳老字号带来的,她说:“我爸爸说,那是他最想念的味道。”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船融媒——日籍解放军老兵砂原惠去世,他说:我有一颗中国心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用户95xxx23

用户95xxx23

2
2025-07-28 14:28

国际主义战士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