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车企回应懂车帝测试 几个问题,作为业内人士,我这样看:
(1)车企们自信宣布的智驾水平,在测试面前表现太过拉胯,是不是倒逼各家在出钱。
懂车帝背靠字节,恰恰是三大垂媒中最不缺钱的,测试结果还是可以看的。做这么大规模测试,如果找一些简单场景,那肯定既没有传播价值,也起不到让车企充值的目的,所以设计刁钻的困难测试场景是必然的,大部分厂商通不过也是可预期的。
从消费者角度讲,恰恰是这些困难场景,是需要厂商去提升的。懂车帝从自身利益出发,严格监督车企效果的同时,间接性的提高了老百姓用车的安全度。
(2)以智驾为卖点的华为系,小鹏、理想、蔚来并没有比传统车企强很多,而吉利、比亚迪、长城的表现也一言难尽。
从测试剪辑来看,华为系的整体表现还是国内第一梯队,但是恰恰是其过于激进的风格,导致了测试结果不理想。如何做好激进与保守的平衡,行业还没有找到恰当的点,只能是继续优化。
更进一步看,国内所谓的端到端模型,有9成是假的,面对未知场景,困难情况,大部分车企的表现就是拉胯。
从懂车帝测试看,最近智驾新一波宣传的所谓“世界模型”“VLM模型”对交通环境的理解几乎是对智驾表现没有帮助。
(3)特斯拉表现的过于亮眼,是钱的魔力还是懂车帝中有人故意递刀子。
不是特斯拉强,而是特斯拉在中国道路场景下的辅助驾驶功能在策略上极其保守。因此在测试中,经常表现出速度不高,动不动就刹停,反倒是通过了测试。
至于很多人带节奏,上升到中国出海的高度,觉得懂车帝是给美国递刀子,是在揭中国车企的短,那其实大可不必。
大部分国家的消费者买车真没把智能辅助驾驶看的这么重,大部分图的还是耐久性和性价比,一次测试远不会打断中国车企的出海进程。
相反,如果一些车企出海,还是过度宣传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造成了大事故,那才是断送品牌命运的大事件。
与其自吹自擂,还不如早点让懂车帝揭开这层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