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你会发现一个颇具趣味的现象:许多唐朝的名将和名臣,竟然出自瓦岗军!例如,在《旧唐书》中,单单列传第三、第五、第十以及第十七、十八、十九等章节,就能看到许多曾经效力于瓦岗的将领。让我们从《旧唐书》中的一些例子说起:王伯当、单雄信、刘黑闼、王君廓、李勣(即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牛进达、吴黑闼、张亮,光是这些人就足足有十位。加上忠义传中的罗士信,瓦岗军的名将便有了十一位之多。
对于裴仁基和裴行俨等人的事迹,虽然在《隋书》中有较多记载,但我们暂时不予讨论。至于牛进达和吴黑闼,他们曾跟随秦琼和程咬金在阵前投奔唐朝,最终都被封为开国郡公,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可以说,他们的晋升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们与贤良之士为伍,自身的品行与能力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秦琼与程咬金这两位名将的仕途可谓辉煌,他们分别被封为开国公、十六卫大将军、上柱国。程咬金甚至在贞观年间,也荣获了这个殊荣,几乎达到了武将的巅峰。若想更进一步,那就得获得王爵封号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李”字封号,尤其是像秦琼和程咬金这类史料中没有亲兄弟的人物。如果按古代的命名规则,秦琼本应排行第三,然而他的两个哥哥并未在史料中留下任何痕迹,甚至没有封号记录,似乎他们早逝。秦琼的父亲被追赠为瀛洲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公,封地三千户。若秦琼有个“伯”字的长兄,他本应继承父亲的爵位,而不是由秦琼的儿子秦怀道袭封。
然而,秦琼凭借“胯下忽雷驳”和那柄重铁枪,打出了自己威名,生前和死后都被传颂为英雄。但瓦岗出身的三位名将却不那么幸运,他们犯下了原则性错误,最终死于非命,留下了许多人在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痛恨。这三位名将,分别是:瓦岗军裨将刘黑闼,瓦岗军客将王君廓,瓦岗军骠骑将军张亮。
刘黑闼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善类,且在乱世之中,他的手段也颇为恶劣。他是贝州漳南人,早年嗜酒好赌,不务正业,父兄为此深感忧虑。他曾与窦建德交好,身无分文,常常得到窦建德的资助。隋末,刘黑闼成为盗匪之一,最终投奔李密,成为瓦岗军的一员。当李密战败后,他投降了王世充,并被任命为骑将。虽然刘黑闼非常勇猛,曾斩杀多位大唐名将,甚至连李勣和罗艺也在他手下吃过亏,但他的命运也最终走向了悲剧。
刘黑闼之所以最终身败名裂,关键在于他做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引狼入室。他与突厥联络,勾结其军队进犯中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刘黑闼的军队在突厥的支援下曾一度打得如日中天,但他最终被李建成擒获并斩首,算是为罗士信复仇。至于秦琼是否因为罗士信之死对李世民心存怨恨,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罗士信之死与李世民亦有些许关联。当时,罗士信被派去救援王君廓守卫的洺水城。李世民认为大雪天气不宜作战,于是决定让罗士信带领二百士兵去支援王君廓。但结果罗士信坚守八天后力竭,被刘黑闼所擒。更令人生疑的是,王君廓在此事中似乎并非无辜。王君廓自己并不是什么好鸟,他多次以权谋私,甚至勾结李瑗,导致了庐江王李瑗的叛乱,最终将李瑗一家推入了深渊。
王君廓通过李瑗的“叛乱”谋取了个人功名,结果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李世民对此的封赏,比秦琼和程咬金还要大得多,令许多人疑惑其中是否存在权力斗争的隐情。而王君廓的背叛,虽然表面上看似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却依然不能掩盖其用他人血泪铺路的阴暗一面。
此外,张亮在瓦岗军时期也因告密而升官。他起初只是一个寒微之人,但通过告发别人谋反,逐步获得了李密的信任,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加入唐军后,他继续告密,最终凭借揭发侯君集谋反的功绩被升任为刑部尚书。但张亮最终也未能善终,因同样的罪名——谋反而遭到追捕,死于非命。
总而言之,刘黑闼、王君廓、张亮三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洗清他们的罪行。而同样出自瓦岗军的单雄信,评价却一直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义薄云天,反对者则认为他容易背弃朋友、随风而动。尽管历史上关于单雄信的评价不同,但他背叛李密投靠王世充的决定,是否包含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的成分,至今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