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徐兰森,等到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却对徐兰森说:

历史少年派 2025-07-27 09:16:32

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徐兰森,等到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却对徐兰森说:“你嫁进来是为了传宗接代,我和徐竹青才是真爱。”不料,转身阎锡山就把徐竹青忘记得干干净净!

阎锡山生于1883年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一个地主家,是独子,从小帮家里干活,九岁进私塾念书,十四岁辍学管店铺。1902年考上山西武备学堂,接受军事训练,两年后公费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振武学校,后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步兵科。在日本接触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和铁血丈夫团。1909年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习,指导学员军事技能。辛亥革命时领导太原起义,掌控巡抚衙门,之后逐步掌山西军政,1911年起任都督。他推动山西建设,如建铁路和工厂,掌控该省几十年。作为地方实力派,他生涯跨越多个时期,直至晚年移居台湾。阎锡山一生注重家族延续,但家庭生活充满纠葛,他对妻妾的态度反映了时代压力和个人选择。 徐竹青生于约1885年,五台县大建安村富商家庭,比阎锡山大几岁。1897年通过家族包办嫁给阎锡山,当时他才14岁。婚后她管家务,支持阎锡山事业发展,两人感情起初不错,但一直没孩子,这在传统家族是大事。阎锡山作为独子,传宗接代责任重,家里长辈为此发愁。徐竹青父亲徐一敬觉得愧疚,不断催阎锡山纳妾。徐竹青自己也劝说阎锡山同意,以保家族后嗣。尽管阎锡山起初拒绝纳妾,强调对徐竹青的专一,但家族压力太大,最终妥协。徐竹青在家中地位稳固,但无子让她处境尴尬,她视阎家为己任,却无法完成生育义务。这段婚姻体现了旧时代女性在家族中的无奈位置。

徐兰森原姓许,生于约1900年,太原名门后代,1914年被选为阎锡山妾室,当时才14岁。为尊重徐竹青家族,按当地习俗,她向徐一敬夫妇行跪拜礼,认他们为义父母,认徐竹青为义姐,改姓徐,取名兰森。婚前约定,她生孩子要称徐竹青为妈,称自己为姨。这反映了妾室地位低下,仅为生育工具。阎锡山纳妾主要是为传宗接代,徐竹青无法生育让家族焦虑,他岳父推动此事。徐兰森入门后,很快适应角色,前后生下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部分孩子夭折。她的人生从少女就陷入家族义务,49岁病逝,留下子女继续阎家香火。这桩婚姻安排暴露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工具化对待。 1914年阎锡山娶徐兰森后,起初强调对徐竹青的感情,让徐兰森明白自己角色。但婚后几个月,他开始多陪伴徐兰森,减少与徐竹青相处。阎锡山逐渐转移注意力,将徐兰森视为家庭中心,这种变化在日常中显现。他对徐兰森的关照增加,而对徐竹青冷淡,这让原配地位动摇。阎锡山的行为显示出人性弱点,年轻貌美和生育能力影响了他的选择。尽管起初宣称真爱徐竹青,但他很快遗忘承诺,独宠徐兰森。这段转变反映了男人在权力和家族间的摇摆,阎锡山作为军阀,家庭决策也受利益驱动。徐竹青察觉变化,但无力逆转,家庭和谐渐失。

徐兰森生下长子阎志恭、次子阎志宽、三子阎志信、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其中阎志宽1919年生,15岁娶赵秀金,20岁病故,赵后改嫁阎志惠;阎志信幼年夭折;阎志敏1926年生,1949年去美国读书,当电子工程师;阎志惠1927年生,曾任武官,退休后开酒馆,后在保险公司工作,2011年逝世。孩子们起初称徐竹青为母亲,称徐兰森为姨,徐竹青参与抚养教育。但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一家逃大连,徐竹青留山西照顾公婆。几个月后重聚,孩子们已改口称徐兰森为妈,这让徐竹青不满。阎父修订家规,正式允许称生母为妈,徐竹青心有不甘,哭泣数日后收拾离开河边村,移居太原通顺巷私宅。 阎锡山多次派人请徐竹青回府,公婆也探视,关系缓和,但她再未返回旧宅。徐兰森继续操持家事,1946年病逝太原,年48岁。阎锡山1949年移居台湾,徐竹青随行,两人分居,她住新店七张。阎锡山遗嘱将两栋房子给徐竹青,没留财产给子女。1960年阎锡山逝世,徐竹青1964年过世,享年88岁,与他合葬。子女晚年多在美国巴西生活,阎志敏奔丧后离台,阎志惠经济拮据未回。阎家后代未返台扫墓,家族渐散。这段家庭史显示权力人物晚年孤独,妻妾纠葛留下的裂痕持久。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少年派

历史少年派

带你看遍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