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战役,我国16岁战士唐章洪因为尿急,对着迫击炮就撒了起来,没想到,这泡尿竟直接把几百个敌人送上了西天! 唐章洪是一位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炮兵,因其精准的“冷炮”技术而脱颖而出,使他在战前便被安排在了上甘岭前沿阵地,承担起了与步兵协同作战的重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与战友们一道,坚决阻止了敌人的进攻,成为了前线的坚实屏障。 1953年7月1日,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刻,唐章洪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在硝烟弥漫的前线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增添了更深的使命感。 战后,唐章洪随部队返回国内,并被驻扎在河南。1954年,唐章洪受邀参加了全国首届炮兵功臣代表大会,并在国庆时出席了盛大的观礼活动,成为了时代的英雄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影响了身边的战友,也激励了无数青年投身到国防事业中。 随着军旅生涯的不断发展,唐章洪于1958年顺利毕业于军校,并被选调到国防科委工作。此后,他调至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并在该单位长期工作,逐步转型为一名科研人员。唐章洪在军事理论和技术领域做出了贡献,积极参与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1995年,唐章洪从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的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退休,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然而,他的贡献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科研工作中,唐章洪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 回看1952年,朝鲜战场战火纷飞。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与抗美援朝。在志愿军的队伍里,有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战士唐章洪。他刚刚初中毕业,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告别家人,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 唐章洪的到来,给连队带来了一股朝气。因为当时志愿军中像他这样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战士还不多。连队领导决定把他分配到重炮连学习使用迫击炮,凭借着过硬的学习能力,唐章洪很快掌握了迫击炮的操作技能,成为队伍里的佼佼者。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唐章洪对这门威力巨大的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像研究学问一样钻研炮械原理,梳理各种射击方法,甚至还给这门大炮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老黄"。战友们都被他的专注和执着所感染,几个志同道合的战友也加入了他的"炮械研究小组"。 转眼间,上战场的时刻到了。面对训练有素的敌军,唐章洪沉着冷静,娴熟地操控着"老黄",凭借精准的炮击,重创了敌军的阵地,一时声名大振。他那一炮一个准的表现,令战友们赞叹不已。一时间,唐章洪成了连队里的宝贝疙瘩,备受呵护。 在一次遭遇战中,唐章洪发现敌军的指挥部就在不远处的一个隐蔽工事内。他当机立断,一炮击中工事,炸毁了敌军的指挥部。之后,他更加刻苦地练习射击,一有空就钻到"老黄"跟前,思考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杀伤力。 1952年10月,中美两军在上甘岭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战斗。美军集结了6万余兵力,配备大量坦克和重炮,妄图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面对敌军的狂轰滥炸,唐章洪所在的志愿军部队毫不退缩,奋勇还击。 战斗打响后,唐章洪和他的"老黄"再次成为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在阵地上,唐章洪仿佛变成了一台精密的机器,不知疲倦地装填、瞄准、开火。仅仅两个小时,他就打出了200多发炮弹,创造了个人战斗纪录。 然而,高强度的射击也给"老黄"带来了巨大的负荷。炮筒因为持续高温而变得滚烫,眼看就要被烧红,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唐章洪灵机一动,做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举动。他竟然不顾形象地对准炮筒撒起尿来!尿液接触到滚烫的炮筒,瞬间化为蒸汽,升腾而起。就这样,一泡尿成功降温,让"老黄"逃过一劫,得以继续投入战斗。 战斗中,唐章洪两次被敌军的炮弹震飞,昏迷不醒。但他却始终没有退缩,每次清醒过来,第一时间又赶回阵地,投入战斗。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友。 最终,在唐章洪等志愿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胜利。据统计,仅唐章洪一人,在战役中就射出近千发炮弹,毙伤敌军数百。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提起上甘岭这个名字时,16岁战士唐章洪的身影,依然那么鲜活而生动。
1942年一名新四军战士外出时,突然看到对面偷偷摸上来一大片日军,自己的后方就是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