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1960年的初春,安徽无为县严桥乡的山坡上还刮着冷风。生产队长沈有才攥着铁锹站在村口,身后跟着十几个面黄肌瘦的村民。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小鸡山,那里埋着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墓。
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扯住沈有才的袖子:"真要动丁大人的坟?"沈有才喉结滚动:"再没粮,娃们就饿死了。"他怀里揣着半包炸药,像揣着块烧红的炭。
炸药轰开墓穴时,石灰混着糯米浆的碎块溅得老远。
墓室里两口棺材静卧六十年:黑棺囚着殉国的丁汝昌,红棺躺着他吞金殉节的夫人魏氏。
撬开棺盖那刻,所有人倒抽凉气,丁汝昌的遗体竟面目如生,胡须根根分明。
可当守墓人沈老三从他口中抠出防腐的玉珠,尸体瞬间发黑溃烂。有人吓得跌坐在地:"诈、诈尸了!"
陪葬品少得可怜,魏夫人腕上一对金镯、耳垂两颗绿珠,统共换了辆二手自行车。
沈有才掂着分到的半斤米苦笑:"大清提督的命,就值这点?"更讽刺的是,那南洋铁力木的棺材被拖回村里,木匠锯出八条长凳,余料改成砧板。
第二天,村妇们就在这曾装殓民族英雄的木材上,"噔噔"地剁起了咸菜。
丁汝昌的悲剧,早在66年前已埋下伏笔。
1895年威海卫寒夜,这位59岁的老将把提督大印砸去一角,仰头灌下鸦片。
七天前,日军送来威士忌劝降,他换成黄山毛峰:"中国人死也得喝自己的茶。"
可清廷给他泼的脏水比海水更刺骨,慈禧下令用三道铜箍捆死黑棺,象征"罪臣腰斩三截",砖砌的薄坟孤悬村口,连墓碑都不许立。
直到1910年清廷平反,遗骨才迁回小鸡山梅花地。
糯米灰浆砌的穹顶、三尺高的封土,丁家人雇了沈家世代守墓。谁曾想饥荒年月,守墓人的后代成了刨坟的主力。沈老三抡锤时还在嘟囔:"丁大人您莫怪,咱要活命啊!"
1988年巢湖市文史办来了位白发老人,抖着手摸出块黝黑木板:"这是棺材改的砧板,用了三十年。"
专家检测后震惊:南洋铁力木比日本战舰柚木贵三成,当年北洋舰队硬件本不输日本。
更心酸的是村中传言,那些板凳总无故开裂,沈老三晚年咳血不止,临死前总对着空山念叨:"我背了大罪啊!"
此时丁汝昌外孙赵怀民正奔波于北京和安徽。
他带来份关键证据:日军档案里缴获的速射炮弹药图,就藏在丁汝昌自尽时穿的袜筒里。
"外公若真想降,何必藏布防图?"2000年重修墓地时,新碑刻着"浩气长存",旧事却像棺木裂痕般难以弥合。
如今站在威海刘公岛,丁汝昌铜像的目光永远锁着海平面。
定远舰残骸打捞出的炮弹陈列在博物馆,锈迹斑斑的弹壳里,还能抠出掺沙的劣质火药,当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射速只有日舰五分之一。
小鸡山衣冠冢前常有学生献花,而村里最后一条"棺材板凳",十年前被劈了当柴烧。
火苗蹿起时,老木匠喃喃:"丁大人,送您上路了。"荒诞岁月里被做成砧板的忠骨,终于化作青烟融进山河。
北洋海军纪念馆藏丁汝昌殉国前手书:"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摄自山东博物馆甲午战争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