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长春净月监狱,一名女子探视完服刑的丈夫后久久不肯离去,她哀求狱警

如梦菲记 2025-07-26 11:15:34

2023年,吉林长春净月监狱,一名女子探视完服刑的丈夫后久久不肯离去,她哀求狱警:“能不能让我丈夫出去见我儿子最后一面?”听完他们的故事,狱警连夜向上写申请报告,并赶忙组织捐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2023年的一个春日,吉林长春净月监狱的探视室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挤出水来,一名女子站在玻璃窗前,探视时间已过,她却迟迟不愿离去。   泪水在她眼眶里打转,她的声音颤抖,恳求狱警能否让她的丈夫出去,见他们的儿子最后一面。   这一幕刺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狱警们沉默片刻,没有冷漠地挥手让她离开,而是选择了倾听,女子的故事如同一把刀,剖开了她家庭的伤疤,也点燃了人性深处的温暖。   于海波和妻子张明玉的婚姻始于平凡,他是长春一家汽车厂的合同工,收入微薄,她操持家务,日子清贫却也温馨。   2011年,儿子于佳跃的出生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光彩,孩子的笑声让夫妻俩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他们省吃俭用,在县里买了一套小房子,憧憬着未来的安稳生活。   命运却在2017年给了他们致命一击,年仅六岁的于佳跃反复高烧,社区诊所的治疗无效,医院的诊断书如晴天霹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消息让于海波双腿发软,站在医院走廊里,他几乎无法呼吸。   为了救儿子,夫妻俩倾尽所有,他们带着微薄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奔赴天津,住进医院,面对检查、化疗、住院的巨额费用,婚房低价卖掉,亲友的借款借了个遍,家中积蓄迅速耗尽。   于海波白天在工厂流水线上挥汗,晚上在餐馆洗碗,周末还去工地搬砖,他从不抱怨,只想着让儿子活下去。   经过三年的煎熬,2021年,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一家人带着希望回到长春,生活却并未因此轻松,每日的高价特效药和定期检查像一座无形的山,压得于海波喘不过气。   生活的重担让于海波心力交瘁,2021年,一个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找到他,提出一个危险的“赚钱路子”——偷盗市政变压器,于海波知道这是违法的,但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脸庞,他的心被绝望吞噬。   他鬼迷心窍地答应了,几次行动后分得三万元赃款,这笔钱迅速被用于孩子的治疗,却也让他走上不归路。   法网恢恢,警方很快找上门,以破坏电力设备罪判处于海波四年有期徒刑,他被押走时,泪流满面,只求能再看儿子一眼。   入狱后,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柱,张明玉独自支撑,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更大的噩耗在半年后降临——于佳跃的病情复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凶险。   重症监护室里,孩子插满管子,意识模糊时嘴里仍念叨着想见父亲,张明玉看着儿子日渐虚弱,心如刀割。   2023年3月,她来到净月监狱探视丈夫,鼓起勇气向狱警提出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请求:让于海波见儿子最后一面。   狱警们被这个家庭的遭遇震撼,他们中有人是父亲,有人有自己的孩子,感同身受这份骨肉亲情,几名狱警当晚赶往医院,核实情况,看到病床上瘦得不成人形的孩子,他们的眼眶也湿润了。   回到监狱,他们连夜向上级提交申请报告,与此同时,一场自发的善举在监狱内展开,狱警们带头捐款,服刑人员听闻于海波的故事后也纷纷解囊。   有人拿出微薄的伙食费,有人写下鼓励的话,短短几天,捐款累积近十万元,社会上的慈善机构闻讯也伸出援手,为孩子争取最后的治疗时间。   在各方努力下,吉林省监狱管理局特批了请求,2023年6月,于海波在狱警的陪同下,带着手铐脚镣走进吉林省儿童医院的病房。   病床上,于佳跃瘦弱得几乎认不出,见到父亲,他费力地挤出一句话,问父亲在监狱里能不能吃饱,这一句话让于海波泪流满面,他握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生怕碰疼了他。   孩子早早托母亲点了外卖,想让父亲吃上一顿他爱吃的排骨炖豆角,可时间无情,探视时间有限,外卖还未送到,狱警便催促离开。   于海波几次起身又俯身,舍不得放开儿子的手,最终只能含泪转身,他一步三回头,走出病房时彻底崩溃,蹲在走廊里泣不成声。   几个月后,于佳跃还是走了,噩耗传到狱中,于海波仿佛一夜苍老,2024年,他刑满释放,第一件事便是去坟山看儿子,那隆起的小土包成了他心底永远的痛。   他悔恨当初的选择,若不曾犯罪,或许能多陪儿子一些时日,狱中那些捐款的狱友和狱警的善意,却也让他感受到法律并非冰冷无情,他们的温暖如同一盏灯,照亮了他对生活的希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凤凰网视频——父亲为救病重儿子偷盗入狱,9岁儿子弥留之际,恳请再见父亲最后一面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