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逛香山时,突然看到11个字标语,顿时脸色一沉:涂掉 1949年3月的一天,香山仍是早春时节。北平的城墙已显和平气象,春风初起,阳光柔和。 毛泽东步履稳健,沿着香山双清别墅的小路信步而行。 他并不只是单纯赏景,而是在等待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共产党即将入驻北平,迎接新的国家建立。而香山,就是这场“进京赶考”前最后的驻点。 一切看似平静,直到他走到一面墙前,忽然驻足。他的目光定格在一排大字上: “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 他脸色立刻沉了下来。随后让工作人员快把它涂掉。 没有人敢多问,工作人员立刻着手刷掉了那十一字标语。 空气中仿佛凝固了几秒钟,随后一切恢复正常,但毛主席的神情久久未舒展。他并没有发火,但显然,这句标语在他心中敲响了某种警钟。 那一刻,谁都意识到,这并不只是一个口号的问题。 毛泽东为何反应如此强烈?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进京赶考的真实含义谈起。 就在几天前的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启程进入北平。他在出发前郑重对周总理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共产党人以考生身份走进北京,这不是胜利者的加冕,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是一场对能否保持初心的巨大考验。 什么是考试?毛主席说得很明确:“我们绝不当李自成。”一句话道破历史教训。 李自成曾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政权,却在掌权后迅速腐败,最终被人民唾弃。 毛主席深知,因为胜利,党内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绪也可能会生长。 因此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他曾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可能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巩固这个胜利则需要花很多时间。 所以他一再警告:不能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能脱离群众。 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领袖光环极其浓烈,很多人对毛主席怀有极高敬仰之情。 一些干部群众出于真诚的爱戴,写下“毛主席万岁”这样的标语,本意是崇敬与感激。 可毛主席却坚决反对。他反对的,不是人民的感情,而是这种感情一旦变质、变形,最终可能变成一种危险的个人崇拜。 他不愿看到有人把功劳全部归于他个人和党,而不是归于人民大众的奋斗。 从延安时期开始,他就一直强调群众路线,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他也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当香山那面墙上突然出现的11个字,把他高高举起,这与他所倡导的人民观念发生了根本冲突。 他担心,这会使干部和群众都误入一种救世主依赖的误区,使权力不再受到人民监督。 这,就是他脸色突变的根本原因。 香山双清别墅不仅是毛主席的驻地,更是他思考国家未来、布署战略的地方。 他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电报、文件,接见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是中共中央的临时指挥中心。 资料记载,毛主席在香山一共写了179封电报,100多封是军事的。 这里也是毛主席发布渡江战役作战解放全中国的地方。 渡江战役发动那天,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联合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这命令一出,全国震动,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正式宣告终结。 几十年过去了,再回望香山,红墙灰瓦、松林竹影之间,仍可仿佛听见毛主席铿锵的话音:“进京赶考去。” 从香山到天安门,从延安到北京,毛主席用一份答卷告诉世人:什么叫人民的江山,什么叫不变的初心。 而香山的答卷,不是结束语,而是开场白。 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划桨掌舵,而共产党,则是那个不敢懈怠的答卷人。 参考信源: 毛泽东捍卫人民主权的不懈努力 中国党史和文史研究院官网 2013-12-27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很多人知道毛主席,却不了解
【6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