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来了,冯德莱恩直飞北京,启程前欧盟对华表态了,措辞不寻常。 尽管风云诡谲、波

香花幽草心清 2025-07-24 20:22:44

还是来了,冯德莱恩直飞北京,启程前欧盟对华表态了,措辞不寻常。 尽管风云诡谲、波涛暗涌,尽管前脚还在东京高喊“减少依赖”,后脚就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冯德莱恩,这位欧盟委员会的“掌舵人”,在7月24日亲自飞抵中国,与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一同出席中欧领导人峰会。 这场高规格的“双主席访华”,在当前中欧关系复杂敏感的背景下,无疑引发了全球关注。 就在启程前,欧盟方面突然作出对华表态,措辞之微妙,耐人寻味。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欧盟罕见地将两家中资企业及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中方迅速作出强烈抗议。 与此同时,冯德莱恩在结束对日本的访问中,再次强调所谓“竞争力联盟”的构想,公开提出要与日本合作开采稀土,意在推动建立新的供应链体系,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她毫不掩饰地说出:“我们要建立新的供应链体系,以摆脱对个别国家的依赖。”这番话语一针见血,显然剑指中国。 同一时间,欧盟外长卡拉斯也在亚洲行程中“打前站”,于24日抵达北京出席中欧峰会。 这位以强烈亲美立场和频繁反华言论著称的欧盟高官,在动身前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又一次老调重弹,炒作中国“不公平贸易”与“涉俄支持”问题,声称这些是欧盟对中国的担忧。她还直接表示,中国要想深化与欧盟合作,就必须“倾听并正视这些关切”。这种指责意味浓厚的语言,显然是试图在峰会前对中方施加压力。 7月22日,在冯德莱恩访华前夕,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进行视频通话时表示,“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平衡的中欧伙伴关系,建立在公平竞争、更加可预期和可靠的基础之上。” 这番表态中,欧方未再使用“脱钩”“去风险”等激进表述,而是转向更温和的“平衡”“可预期”“可靠”,显然试图为即将到来的会谈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这不难理解,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中欧年贸易总额高达7858亿美元,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面板等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欧洲的高端制造、先进设备和成熟市场,也令中国企业高度依赖。 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格局,绝非一句“脱钩”就能轻易切断。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来自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美国正在加速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更是扬言要对欧盟商品征收高达30%的高额关税,这让布鲁塞尔如坐针毡。一边是“盟友”的高压敲打,一边是中国的坚韧与理性,欧盟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找出路。与中国保持合作,已成为欧盟对冲美国压力、稳定经济命脉的现实选择。 尽管冯德莱恩面带合作微笑而来,背后却依旧藏着一整套“制衡工具箱”。 中欧关系的最大困境,不在于中国是否愿意合作,而在于欧盟内部的战略分裂。德国、法国等成员国更倾向于维持经贸合作,而欧盟委员会则屡屡推动“去风险”政策,试图寻求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这种“言行不一”的操作,不仅破坏了中欧之间的战略互信,也让合作基础变得愈发脆弱。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7月21日的表态中,意味深长地指出:“中方期待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欧关系。”这既是理性期待,也是一种善意提醒。如果欧盟继续在中欧关系上玩“两面手法”,未来五十年恐将难以重现过往的顺风顺水。 中方已多次展现合作诚意。从王毅外长访欧、王文涛部长频繁沟通,到此次峰会的周密安排,中国始终以开放心态面对合作需求。对中国而言,稳定是底线,合作是方向。中欧能否走出信任裂痕,不在于一场峰会说了多少漂亮话,而在于欧方是否能真正尊重中方的核心关切。 这一次峰会,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五十年风雨兼程,中欧合作硕果累累,彼此成就,携手共进。这份来之不易的伙伴关系,需要智慧呵护,也需要彼此坦诚。冯德莱恩虽带着复杂立场而来,但只要言行一致,真诚沟通,双方就有可能找到“互不误伤”的最大公约数。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对欧盟而言,认清现实、尊重伙伴,才是走出困局的明智之举。对中国而言,继续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永远是破解所有外部挑战的根本力量。冯德莱恩来了,这是一场不能忽视的接触,也是一次值得期待的对话。 中欧关系的下一页,已在北京翻开,写什么内容,就看欧方是否真有诚意了。 信息来源: [1]冯德莱恩抢先中方透露:我未来几周要访华 观察者网 [2]冯德莱恩访华前称:更愿意通过谈判解决欧中贸易问题 观察者网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