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预测对了!俄乌冲突最大输家已经出现,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7-24 15:55:28

默克尔预测对了!俄乌冲突最大输家已经出现,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今天再看这场冲突,不论是战场还是外交桌,最大的输家其实早已浮出水面——不是乌克兰,不是俄罗斯,更不是遥控布局的美国,而是本该置身事外、却被一步步拉入的欧洲。 默克尔早在2015年就看出这一步。明斯克协议刚签完不久,她就直言:“这只是延迟冲突,不是终结冲突。”这句话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如今看来,已成精准的判断。 当年的欧洲在做什么?忙着推进可再生能源战略,试图在北溪天然气依赖中找平衡;同时又在北约体系内强化军事一体化,谈判跨大西洋贸易协定,希望在美俄之间找到安全与利益的双重出口。 但那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战略自主”。2021年底,德国叫停北溪2号审批,等于亲手剪断了自己最后一根能源稳定线。几个月后,战争爆发,局势迅速滑向不可控。 俄罗斯按下开战按钮,欧洲的能源账单瞬间翻倍。天然气价格在半年内上涨三倍,德国制造业首当其冲。冬季取暖危机、工厂限气停工、通胀传导至社会各层,整个欧洲发现自己没有后备方案:没有替代能源,没有产业缓冲,也没有财政冗余。 2022年,美国开始大量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价格远高于俄罗斯管道气。欧洲成了一个溢价市场,还被迫接纳大量美企“转移产能”。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2023年宣布关闭本土部分装置,将投资重心转向美国;大众、空客等企业同样调整部署。欧洲制造业被“能源溢价+地缘风险”双重逼迁。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几乎没有承受战争成本。不需要重建、不需要援兵、不需要停产,反而靠能源与军火双线创收,利用通胀压力吸引资本回流。战争没有烧到美洲大陆,但金融、产业、能源收益全流向美国。 而欧洲,正被这场冲突拖入结构性困境。以德国为例,2024年工业天然气用量下降20%,制造业外迁成趋势。对外出口持续下滑,经济增长濒临停滞。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通胀居高不下,民众生活成本上升,社会不满频发。罢工、游行、政坛动荡已成为常态。 这时的乌克兰,则是一个不断吞噬资源的黑洞。据欧盟统计,2022至2024年间,欧洲对乌援助总额超过900亿欧元,其中德国一家承担了近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能源补贴、通胀对冲与社会转移支付。问题在于,这笔钱投下去换不来任何确定的回报。战线未收缩,战局未明朗,乌克兰财政仍严重依赖外援。 更大的问题是欧洲自身的内部撕裂开始浮出水面。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开始明确反对继续援乌;意大利、葡萄牙债务水平持续上升,信用评级遭下调;法国总统在内政压力下开始对对外政策降调,德国政坛更是陷入左右摇摆。 所谓“欧盟团结”,在能源议题上已被现实击穿。法国坚持发展核能自主路线,德国坚持天然气与风电组合,东欧国家则重启煤电项目维持基础电力。联合采购机制一再搁浅,统一定价机制形同虚设。 默克尔执政时期所力图构建的“欧洲缓冲带”,彻底崩塌了。她之所以坚持推进北溪项目,根本目的并非亲俄,而是基于欧洲能源结构的现实逻辑——德国制造依赖廉价稳定能源,政治安全不能替代产业安全。她也曾试图通过中欧投资协定,为欧洲争取经济外循环的第二支点。但她卸任后,这些策略一个个被叫停或搁置,欧洲随即失去议价空间。 战争打到今天,美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俄罗斯被长线消耗、欧洲高度依赖、亚太压力缓解。俄罗斯虽然承压,但靠能源出口对冲财政赤字、靠中国和印度维系外循环,短期内并未失稳。真正陷入消耗而无增益的,是处在两者之间、无法自主的欧洲。 斯洛伐克2024年因天然气断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欧元;德国累计因能源、军援、产业外迁造成的损失达2400亿欧元,几乎相当于战后最大一次结构性经济冲击。法国通胀持续高位,养老金改革陷入僵局;意大利债务利息逼近GDP的6%;欧盟整体GDP占全球比重已跌破15%。 默克尔从不以“战略高手”自居,但她的一个判断至今未被推翻:一旦将地缘冲突处理方式交给外部同盟,而非建立自己的稳定机制,那么终将要为别人的战争承担自己的成本。 欧洲真正的问题不是是否援助乌克兰,也不是是否制裁俄罗斯,而是早已失去了“选项”。自2022年初被拖入这场冲突开始,欧洲的每一步都在缩小自主空间,扩大对外依赖。 到2025年春,欧洲仍在为战场补贴买单,却无法影响战场走向。美俄冷眼旁观,乌克兰仍在要援,真正“被绑架”的,始终是欧洲。 参考资料: 《德国IFO研究所:德国因俄乌冲突直接损失达2400亿欧元》德国商报 《欧盟GDP全球占比创十年新低》路透社中文网

0 阅读:5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