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也不惯着!”世卫组织谭德赛的位子就应该由中国人坐,否则就退出,跟美国人一样,他退咱也退,他进咱也进,我们不当冤大头! 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选举规矩挺严格的。按照章程,总干事由194个成员国投票选出来,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一次。 谭德塞是2017年当选的,2022年又连任了一次,新任期到2027年才结束。也就是说,现在离下一次选举还有两年多呢,现在就喊着换人,既不符合规矩,也容易让人觉得咱们吃相太急。 再说了,中国跟世卫组织打交道可不是一天两天了。2007年到2017年,陈冯富珍女士就当过世卫组织总干事,那可是中国人第一次坐上这个位子。 她在任的时候,推动了全球卫生治理改革,特别是在应对H1N1流感疫情时,协调各国行动,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争取了不少话语权。 这说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有资格参与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已经做出过实实在在的贡献。 特朗普上台后,又把美国退出世卫组织这出戏演了一遍。他这么干,说白了就是觉得世卫组织没顺着美国的意思来,特别是疫情期间对中国的评价让美国脸上挂不住。 可结果呢?美国一退出,世卫组织立马就面临6.5亿美元的预算缺口,不得不裁员、关闭办事处,连脊髓灰质炎、艾滋病这些全球公共卫生项目都受到影响。 中国可不能这么干。这些年,中国在世卫组织里一直是出钱又出力。从会费上看,中国是第二大出资国,2020 - 2021年的会费占比超过12%,仅次于美国的22%。 在疫情期间,中国通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向14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超过2.6亿剂疫苗,占该计划已分发疫苗总量的近20%。 就连谭德塞都公开说:“中国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以及世卫组织的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这要是跟着美国退群,不但让自己的努力白费,还正中某些国家的下怀——他们就盼着中国退出,好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声音呢。 有人觉得,只有中国人当上总干事,中国的声音才能被听见。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 陈冯富珍当总干事的时候,中国的影响力确实提升了,但这背后靠的可不是她一个人的职位,而是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硬实力。 就说这次疫情,中国最早向世卫组织分享病毒基因序列,最早与世卫组织联合开展实地考察,最早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这些实打实的行动,比一个职位更能赢得尊重。 再说了,世卫组织现在正闹改革呢。美国退出后,世卫组织的资金缺口得靠大家补上,这正是中国发挥作用的好机会。 2025年5月,世卫组织通过了《大流行协定》,要求各国在疫情时共享疫苗和治疗药物,中国在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是这时候退出,不但会让之前的努力白费,还会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寒心。毕竟,现在全球南方国家都把中国当成多边主义的主心骨,咱们要是退了,他们可就没主心骨了。 有人说,中国在世卫组织花了这么多钱,却没捞到足够的好处,这不是当冤大头吗?这话得两说。 首先,中国的钱可不是白花的。通过与世卫组织合作,中国在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学到了不少经验,比如中国疾控中心与世卫组织共建了6个合作中心,在流感、辐射健康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 其次,中国的投入也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在新冠疫情中,中国通过援助疫苗,让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场合为中国说话,这比花多少钱打广告都管用。 但中国也不是冤大头。对于那些想利用世卫组织打压中国的行为,咱们从来不含糊。 退一步说,就算中国真的退出世卫组织,又能怎么样?难道自己另起炉灶?可全球卫生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国家能单独玩得转的。 就拿疫苗分配来说,中国虽然产能大,但要是没有世卫组织的协调,很难把疫苗公平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再说了,退出世卫组织,中国就会失去参与全球卫生规则制定的机会。 现在世卫组织正在修订《国际卫生条例》,讨论大流行防范机制,这些规则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卫生安全。要是这时候退出,就等于把规则制定权拱手让给别人。 更关键的是,中国一直主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可不是一句口号。 退出世卫组织,不但违背了咱们自己提出的理念,还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产生怀疑。看看美国退群后,全球卫生治理出现的真空,就知道这种做法有多短视了。 最后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大国,不是看你能不能掀桌子,而是看你能不能把桌子坐热。 美国这些年退群成瘾,从《巴黎协定》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到世卫组织,每退一次群,就削弱一次自己的领导力。 而中国呢,不但没退群,还积极推动改革。比如在2025年世卫大会上,中国提出要加强世卫组织的应急响应能力,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决策中的话语权,这些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说白了,中国的目标不是取代谁,而是让全球卫生治理更公平、更有效。
“中国谁也不惯着!”这句硬气的话,终于在世界卫生组织身上实现了——有人直言:如果
【151评论】【1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