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走3任师长,不久,黎原就在朝鲜大放异彩! 朝鲜临津江前线,新任师长黎原面对美军绝对的火力优势,决定改变打法! 谁也没想到,这违背常理的命令,最终形成了改变朝鲜战场防御格局的“坑道战术”。 而此刻的黎原或许也未曾想到,自己能够坐在在这个位置上,始于一位湘西剿匪时,一位军长-。 那么,黎原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50年,时任47军140师418团团长的黎原,正带领部队在湘西清剿顽匪。 他并非根正苗红的“老革命”,1938年在董必武介绍下才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资历远逊于许多红军时期入伍的老同志。 然而,战场才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 黎原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都被军长曹里怀看在眼里。 曹里怀,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有着敏锐的识人眼光和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 他欣赏黎原的才华,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决心培养。 剿匪尚未结束,曹里怀便决定提拔黎原为140师参谋长,同时仍兼任418团团长。 这既是对黎原能力的认可,也是为他积累师级指挥经验铺路。 然而,曹里怀的雄心不止于此。 他心中所想的是让黎原直接执掌140师! 140师是东野老部队,前身是赫赫有名的东野10纵29师,打过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等硬仗,师团级干部多是资历深厚的老红军、老八路。 黎原则是1938年才投身革命的“新兵”。 如果由他出任主力师师长,势必引发巨大争议和阻力。 那么究竟怎样可以名正言顺的提拔他呢? 曹里怀选择了一条迂回道路,为黎原扫清障碍。 140师当时的师长是刘转连,一位战功卓著、资历深厚的老将。 1950年初,在曹里怀的运作下,刘转连因功晋升副军长,离开了140师。 而接替刘转连的是刘子云。 刘子云在湘西剿匪中表现稳健,但当47军接到入朝作战命令后,曹里怀认为刘子云擅长分散游击的剿匪经验,难以适应朝鲜战场的额新模式。 于是,在部队开拔前,曹里怀将刘子云调往军部担任参谋,第三任师长陈信忠上任。 1951年4月,140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然而,在临战部署阶段,曹里怀经过观察认为陈信忠作战风格偏于保守。 他再次做出调整,将陈信忠调往他处任职。 短短一年多时间,140师连续更换了三任师长! 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让官兵们私下议论纷纷:“是不是军长对谁都不满意?” 这种不解,恰恰是曹里怀想要的效果。 当部队开始习惯甚至默认“师长位置可能不稳”时,他顺势推出了第四任师长人选黎原。 尽管仍有少数老资格干部对他心存疑虑,但大部分官兵的心态已悄然变化。 让这位年轻的参谋长试试也无妨,说不定过段时间又换了。 曹里怀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降低了黎原接任的阻力。 1951年,在朝鲜前线,黎原正式被任命为140师师长。 而黎原,刚上任,便面临坚守临津江防线的严峻考验。 美军凭借绝对的火力优势,每天向140师阵地投下千上万吨炮弹和炸弹。 官兵伤亡惨重,传统的堑壕、掩体在美军“火海战术”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黎原苦苦思索对策,最终决定:“我们不能只在地面上被动挨打!要向山要阵地,向地要工事!把我们的防御体系建到山体里面去!” 他要求各部队,主力转入地下,依托山体,挖掘纵横交错的坑道工事。 命令下达,一些老资格的干部觉得这是“土拨鼠打洞”,不是正规军的打法,担心耗费人力物力却效果不佳。 黎原却力排众议,亲自带头抡起铁镐,与战士们一起挖掘。 他深知,这是唯一能在美军绝对火力下保存有生力量、持久作战的办法。 为了生存,为了胜利,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 黎原不断完善设计,当第一条能容纳一个排兵力的坑道初步成型时,美军的炮火再次覆盖山头。 炮击过后,战士们从坑道中钻出,发现表面阵地已面目全非,但坑道内人员安然无恙! 这一事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打消了质疑。 黎原的坑道战术迅速在全师推广。 临津江防线上,一座座山头被“掏空”,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 他们像钉子一样,硬生生顶住了美军十倍火力,坚守阵地长达90天! 就这样,他创造了防御作战的奇迹。 战后,连彭德怀司令员都亲自发来嘉奖电,高度赞扬140师的顽强精神和卓有成效的战术创新。 黎原首创的坑道防御体系,其效果和价值迅速得到志愿军总部的高度重视。 总部认为这是应对美军优势火力的有效法宝,立即总结经验,在全军范围内大力推广。 坑道战术由此成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后期防御作战的基石,极大地减少了伤亡,稳定了战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黎原本人,也赢得了140师全体官兵的由衷敬佩和信服。 军长曹里怀的“换帅”布局,最终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硕果。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黄埔90年|11期生黎原:政审需单独谈话,不合格者被辞退)
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
炎左吖吖
2025-07-24 10:34:59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