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丁院士当年那番话可不是随便说的。2010年他接受央视采访时,聊到气候变化谈判,直接戳破西方“减排”的虚实:“你们定了减排目标,最后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的话,拿什么来约束发展中国家?”那时候很多人觉得他说话直,甚至有点“刺耳”,可现在回头看,西方某些国家的操作,真是把“双标”玩明白了——嘴上喊着“拯救地球”,手里却攥着化石能源集团的利益;表面上谈“科学共识”,背后全是政治算盘。 美国这波操作,表面上是“推翻旧结论”,实则是老调重弹。这些年,美国两党在气候政策上一直“翻烙饼”:民主党上台签巴黎协定,共和党上台就退群;今天说“碳中和”,明天就给页岩油企业减税。背后推手是谁?石油巨头、传统能源财团的游说团体。他们怕的不是温室气体,是新能源抢了化石能源的市场;他们要的不是“科学真相”,是保住自己的利润蛋糕。所谓“温室气体无害”,不过是给“继续赚快钱”找的遮羞布。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都还没兑现《巴黎协定》的承诺——2020年就该完成的减排指标,到现在还差着一截。现在突然说“限制排放有害”,分明是想把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你们看,我们都不限制了,你们也别逼我。可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麻烦,北极冰盖融化、极端天气频发,哪个国家都躲不掉。美国这么做,不是“保护健康”,是在给全球气候治理拆台。 丁仲礼院士当年担心的,从来不是西方会不会减排,而是他们会不会用自己的规则“绑架”发展中国家。现在看来,这种担心一点没错——当“科学结论”变成可以随意翻转的政治工具,当“应对气候变化”沦为利益集团的博弈筹码,真正受苦的,还是那些没能力搞“气候特权”的国家和普通人。 从丁院士的预言到今天的新闻,时间跨度十几年,变的是美国政府的面孔,不变的是某些国家对“自身利益”的执念。气候问题容不得侥幸,更容不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算计。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美国这波操作,到底是“科学纠偏”还是“利益驱动”?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应该立即死刑。”央视新闻在4月14日曝光了一起惊天大案: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19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