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北约打败俄罗斯,不容置疑的是这个武装到牙齿的军事组织就会调转枪口,杀向东亚,

正又直说事 2025-07-23 17:51:28

只要北约打败俄罗斯,不容置疑的是这个武装到牙齿的军事组织就会调转枪口,杀向东亚,开始威胁我们,日韩就是它的帮手?国内很多网友替西方国家唱赞歌,岂不知美欧霸权它们认为我们就是对手,不管你怎么做都改变不了这一现实。   北约的成立原本是冷战的产物,最初的目标无非是遏制苏联势力向西蔓延,然而冷战结束后,这个军事联盟并未如华约那般随之瓦解,反而在失去了主要对手的情况下,开始了更猛烈的扩张。   从1999年到2023年,北约进行了五轮大规模东扩,将势力范围一度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每一次扩张前,它都口口声声保证“不再向东”,可现实却是一再食言,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种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最终促成了俄乌战争的爆发。   而欧洲的地理与战略空间终归有限,随着北约在欧洲方向基本“推到底”,它的扩张焦点开始发生转移,东亚逐渐进入它的视野。   北约近年来反复提及“印太战略”,并首次将中国视为所谓“系统性挑战”,这不仅仅是外交措辞的变化,而是意味着其军事部署和战略思维正系统性地“东方化”。   从行动上看,这一趋势早已有迹可循,美军的战略轰炸机频繁出现在朝鲜半岛及东海空域,公开与日本、韩国展开联合演练,北约内部也在推动“全球伙伴”计划,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正逐步被纳入其军事框架之中。   特别是2023年签署的《日英互惠准入协定》,更被外界解读为北约“登陆亚太”的试探性尝试,未来不排除英国、法国、德国等北约成员国以此为模板,在亚太设立前进基地,进一步强化地区存在感。   在北约的亚太布局中,日本和韩国无疑成为两个关键节点,作为美军在亚太的重要盟友,这两个国家被视为北约“非正式东扩”的跳板。   表面上看,日韩借北约之力强化本国防务似乎是一种“安全升级”,但实质上却可能沦为战略对抗的前沿阵地,美军与日韩的联合演训频次日增,其背后隐藏的是以“区域稳定”为名行遏制之实的军事挤压。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局势失控,这两个国家将率先承受军事对抗的风险,在大国博弈中,谁成为“代理人”,谁就可能首先被推入风口浪尖。日韩的选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行为”,而是被夹在美欧与区域力量之间的战略被动。   面对此种格局的演化,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单纯防御者的角色,从战略态势到技术能力,中国早已具备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基础。   军事层面,中国近年在导弹、空军、预警系统方面的进展已经引发全球关注,以新一代空空导弹“霹雳-XX”为例,其射程高达800公里、飞行速度突破9马赫,这不仅超越了西方现役武器的性能,更在实战部署中具备了对美军预警系统的压制力。   空警-3000预警机、无侦-8高空侦察系统和北斗卫星的联动,也构建了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空中作战网络,这种体系化能力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主动塑势”的战略转变。   这种主动不意味着“扩张”,而是“战略预设”。当外部力量逐渐将遏制触角伸向中国周边时,保持对关键区域和态势的掌控,已是不可回避的战略底线。   北约扩张本质上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安全防御问题,而是西方秩序的军事延伸,欧洲历史上的经验已然充分说明,凡是北约深入的地方,往往不是和平,而是高度紧张甚至冲突升级。   在东欧,它带来了俄乌战争;在中东,它曾深度介入叙利亚和利比亚,结果是多年战乱;而今,它把目光投向东亚,背后的逻辑依旧是:哪里有潜在挑战,哪里就要“先发制人”。   这一军事逻辑的延续,使得中国必须从战略视野上看待北约的“亚洲化”趋势,更何况,美国当前年度军费高达8580亿美元,是全球排名第2至第10位国家军费总和。   在这样绝对的军事投入下,北约的每一次“重心转移”,都不能被当作偶然或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信号。   北约东扩的经验已然证明,军事集团的边界扩张并不自动带来和平,反而会制造更多的不安与动荡,今天的东亚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来自远方的战斗机和导弹,更是一种秩序输出与地缘围堵的系统性压力。   东亚不该成为第二个东欧,也不应被当作西方大国权力游戏的新棋盘,要避免陷入“安全困境”甚至“代理人战争”的泥潭,区域内国家唯有增强自身战略自主性,避免被外部势力过度利用。   中国的战略态度必须清晰明确:既不主动挑衅,也绝不退让,尤其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该出手时就出手,用实力划出清晰的底线。   (信息来源:警惕北约加强军事存在威胁亚太地区安全——人民网)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正又直说事

正又直说事

又正又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