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国民党军中一个排长竟然带着“重礼”千里投奔红军,在半年的考验后,成功

鉴史忆往呀 2025-07-23 15:13:41

1929年,国民党军中一个排长竟然带着“重礼”千里投奔红军,在半年的考验后,成功成为了一名革命者,身陷数次大战,战功赫赫。几十年的战斗生涯,原以为会被授予一个不错的军衔,但是却发生了“意外”,就连罗荣桓都不知道怎么评定了,他究竟是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韶关街头,一个叫叶樟根的年轻脚夫挑着地主家的货物,汗水浸透粗布衣衫。

他偶然撞见北伐军整齐的队伍,那些士兵眼里有光,嘴里唱着“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谣。

那一刻,他的内心为之触动,更激起了内心的火苗,他扔下扁担报名参军,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让“叶樟根”变成“叶长庚”。

更想不到三年后他会带着两挺重机枪和22名弟兄,给红军送去一份改变战局的“大礼”。

国民革命军机枪连里的叶樟根很快显露出打仗的天赋,北伐路上子弹擦着头皮飞,他扛着机枪冲在最前面,连长欣赏这个不怕死的年轻人,提拔他当副班长,指着夜空说:“以后你就叫长庚,像太白金星一样亮堂”。

但真正照亮他的不是星星,是1929年孤江边上的那场遭遇战,奉命围剿红军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被俘的国军士兵回来偷偷议论:“红军给俘虏发路费回家”“当官的和当兵的同锅吃饭”。

这些话像锤子敲在叶长庚心上,他想起小时候放牛时地主抽来的鞭子,想起母亲饿得浮肿的脸,原来世上真有为穷人打仗的队伍。

那年冬天冷得出奇,叶长庚在营房里挨个问弟兄:“跟不跟我走?”22个脑袋凑在一起点头时,他连怎么运走两挺重机枪的预案都想好了。

投奔红五军那天,彭德怀摸着锃亮的枪管笑得合不拢嘴,红军当时最缺的就是重武器,这份“投名状”抵得上一个营的战斗力。

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党支部讨论他入党申请时,有人质疑“国民党排长能靠得住?”

半年里他背着“白军出身”的包袱冲锋陷阵,直到在反围剿战斗中拖着伤腿把战友背下火线,党小组长才把党证郑重塞进他染血的口袋。

长征路上疟疾发作时,叶长庚烧得迷迷糊糊还在念叨“机枪别淋雨”,过草地那天他差点陷进沼泽,是炊事员老马用扁担把他拽出来,自己却沉了下去。

这些记忆像刀刻在骨头里,后来他听说3岁幼子被日军杀害时,把悲痛全化成了子弹,陈庄战役带着敢死队夜袭敌营,刺刀捅弯了就用牙咬。

奈何命运偏偏爱开玩笑,红军时期就当师长的他,到解放战争快结束才是个副军长,不是能力不够,是七次重伤让他不得不在后方休养。

看着当年手下的班长成了中将,他站在野战医院门口,目光看着前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1955年评衔让罗荣桓犯了难,按规定副军长只能授少将,可叶长庚的资历比不少中将都老。

找他谈话时,左手残疾的他说:“当年投红军就为吃饱饭,现在管着几万人马,够本了。”这话让元帅鼻子发酸。

授衔仪式上金星将星佩在胸前,有记者问会不会觉得委屈,他指指观众席第一排的空座位,那里本该坐着他的幼子。

叶长庚去世前总爱翻看相册,泛黄的照片里有个年轻士兵站在韶关城门口,背后是1926年的阳光。

没人告诉他那天的选择会换来多少伤痛与荣耀,就像没人能预料两挺机枪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但历史记得,有个放牛娃用一辈子证明了:有些

0 阅读:0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