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用沉船恢复欧洲平牡蛎种群##百年沉船成欧洲平牡蛎繁殖地#【法媒:比利时用百年沉船“复活”欧洲平牡蛎】法国“航海网”22日报道称,比利时成功将一艘百年沉船改造为欧洲平牡蛎的繁殖地。这一举措旨在恢复当地因过度捕捞、寄生虫侵袭和环境退化而濒临灭绝的欧洲平牡蛎种群,从而促进北海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游轮为乘客提供的牡蛎正是这种欧洲平牡蛎。直至19世纪,欧洲平牡蛎在北海和欧洲海域仍随处可见。然而,受人类过度捕捞、寄生虫传播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欧洲平牡蛎礁逐渐消失。紧接着,欧洲人开始引入太平洋牡蛎。由于太平洋牡蛎繁殖周期短且缺乏天敌,它们在丹麦、荷兰等地迅速扩张,进一步挤压了本土牡蛎的生存空间。
在距离比利时奥斯坦德市30公里的海域,一艘沉没于1906年的船只的残骸被选为欧洲平牡蛎的“新家园”。自今年7月中旬起,20万只附着在可生物降解材料上的平牡蛎幼苗被放置在沉船底部约30米深的水中进行养殖。该项目将沉船改造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规定周边海域禁止捕捞或进行其他破坏性活动。这个名为“比利时礁石”的环境科研项目为期两年,获得了欧盟资助。比利时卫生部海洋环境专家奥耶表示,在比利时,所有超过100年的沉船都会自动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它们既能吸引潜水爱好者,也非常适合发展生物多样性。
参与该项目的工程师维基·斯特拉提基强调:“欧洲平牡蛎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理应让它们回归。”报道还称,在沉船遗迹中生长的欧洲平牡蛎能形成“净化水质的礁石”,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繁殖和觅食的场所。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捕食行为的野生环境。预计约有3万只平牡蛎幼苗能在海中生长成熟,之后它们将不断繁殖并扩展成牡蛎礁,最终支撑起当地的生物圈。(环球时报7月23日文章 作者董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