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夏天,陕西宝鸡一场暴雨冲垮了村民陈堆家的后院土墙。雨水冲刷出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陈堆捡回家后发现这个“破铜疙瘩”虽然笨重,但用来装粮食倒挺合适。 两年后,生活拮据的陈家人决定把这件青铜器卖掉。收购站按废铜价格收购,记录显示“30元,未除锈计价”。 佟太放将青铜器送到博物馆后,专家们给它起了个临时名字“饕餮纹铜尊”。奇怪的是,这件造型威严的器物内部却找不到任何铭文,这在西周重器中极为罕见。 1975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筹备文物赴日展览时,对这件来自宝鸡的铜尊产生了疑问。按照西周青铜器的惯例,重要器物都会铸有铭文,为什么这件器物会是例外? 马承源伸手探入尊内,用指尖仔细触摸底部。突然,他感觉到了细微的凹凸感,这表明内部可能存在被锈蚀覆盖的铭文。经过专业除锈处理,122个字的铭文逐渐显现出来。 铭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记载,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成王时期。 由于铭文中提到的人名“何”,这件青铜器被正式命名为“何尊”。 铭文记录的是周成王对宗室子弟的一次训话,成王追述父亲武王灭商建周后,曾向上天宣告要“宅兹中国”,意思是要在天下的中心地带建立都城,统治四方。 除了“中国”一词的首次出现,铭文中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德”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心”字旁的写法,这标志着周人开始重视内心品德修养,逐渐从商朝的神权统治转向德政理念。 何尊的制作工艺也体现了西周早期青铜技术的高超水平,器物的镂空扉棱采用了“活块范”技术,就是把复杂的部件分别铸造再组装。 兽角部分单独制模,然后与器身精确融合,体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 铭文部分是用专门的范片嵌入腹芯后浇铸而成,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显示了当时金属工艺的精密程度。 1980年,何尊首次赴美展出,美方为它投保了3000万美元,创下了当时中国文物海外投保的最高纪录。这个保险金额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何尊历史价值的认可。 法国卢浮宫曾为何尊专门制作恒温展柜,确保文物在展出过程中不受温湿度变化影响。日本学者认为何尊铭文提供的历史信息比传世典籍更加可靠,因为它是当时的第一手记录。 2017年,何尊参加了三星堆青铜器特展,与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器一起展出。这次展览展示了早期中国不同区域青铜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复杂面貌。 如果没有佟太放的慧眼和马承源的细心,我们可能就失去了这件承载着“中国”概念源头的重要文物。 从“宅兹中国”到“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三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这件青铜器不仅是工艺品,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 参考资料:镇国之宝“何尊”和他的主人2017年02月27日14:13:42来源:国际在线
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
天地菜男
2025-07-23 04:31: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