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说:“哎呀!氢弹爆炸跟咱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12月的一个深夜,北京某个小四合院里,于敏伏在桌前反复验算着数据。妻子孙玉芹端来一碗白开水,看着丈夫布满血丝的双眼,什么也没说。 那天下午,于敏刚刚完成了氢弹构型的关键计算。按理说这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但他翻遍了所有口袋,只找到3块2毛钱。 “要不买只烤鸭?”孙玉芹小心翼翼地提议。她算了算,一只烤鸭要2块8,还能剩下4毛钱买点青菜。 于敏摇摇头,孩子下个月要交学费,老家的母亲又病了,这点钱还有别的用处。 当时于敏的月工资是56块,在那个年代算不错了。但问题是,他经常几个月拿不到工资。每次执行秘密任务,工资就会延迟发放,有时一拖就是半年。 孙玉芹学会了把每分钱都算得清清楚楚,房租8块,粮油12块,孩子的书本费3块,给双方老人的生活费10块,剩下的就是全家的生活费了。 有一次,他接到紧急通知,连家里搬家都来不及告诉。等三个月后回来,原来的住址已经空了。 邻居告诉他新地址后,他敲开门时,6岁的女儿竟然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认人。三个月没见,于敏瘦了20多斤,头发也白了一大片。 “爸爸怎么变成这样了?”女儿怯怯地问。孙玉芹只是说:“还活着就好。” 那些年,于敏的工作压力大到什么程度?他经常为了一个计算公式,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到深夜。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要反复算上百遍。 压力大,头发就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孙玉芹每天扫地时,总能扫出一小堆头发。她心疼,但不敢说出来,怕影响丈夫工作。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于敏终于可以回家了,手里还拿着几个月的工资。 “这次真的可以买烤鸭了。”孙玉芹高兴地说。但于敏算了算账,还是摇了摇头。女儿要换季的衣服,儿子的鞋也破了,老家还等着钱用。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前。于敏开始给孩子们描述烤鸭的味道:“皮脆肉嫩,蘸着甜面酱,包在薄饼里,那个香啊。”孩子们听得口水都流出来了,但他们懂事地没有再要求买烤鸭。 1986年,于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有2000块,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那天,于敏回到家,郑重地对妻子说:“这次真的可以买烤鸭了。”孙玉芹笑了:“都这么多年了,还记得烤鸭呢。” 他们真的去买了一只烤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慢慢品尝。那味道,比于敏描述的还要香。 科技成果的背后,不仅有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更有无数家庭的默默付出。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支撑起了国家的科技事业。 参考资料: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从绝密到解禁。山西晚报 《人民日报》历史报道
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说:“哎呀!氢弹爆
天地菜男
2025-07-23 01:43:5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