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1971年3月,钱永刚拿着数学试卷走进父亲的书房。 这张试卷上,30分的成绩格外显眼,错误的题目被红笔圈得密密麻麻。 钱学森当时正埋头于一本学术期刊,他放下书,接过儿子的卷子,目光并没有停留在那个刺眼的分数上。 他指着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平静地告诉钱永刚,解题的思路其实是对的,问题只出在了计算步骤上。 那时的钱永刚,在北京四中读初二,数理化成绩一直在班里下游徘徊。 这并非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7岁才跟着父母从美国回到中国,汉语对他来说就像一门外语。 1955年,当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甚至听不懂海关人员的问话,只能紧紧拉住母亲蒋英的手。 到了北京上学后,他成了班里唯一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可想而知。 时间到了1966年,钱永刚18岁,高中因故停课,大学梦也随之破灭。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父亲钱学森给他指了一条路:去当兵。 钱学森认为,部队是一所大学校,能教会人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968年底,钱永刚成为沈阳军区的一名新兵,开始了他艰苦的军旅生涯。 东北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冬,和高强度的训练,磨练着他的意志,更让他感到挫败的是,因为那层特殊的“海外关系”,他好几次都与提干的机会失之交臂。 就在军营生活看似要成为他人生定局时,转机在1977年出现了。 那年10月,报纸头版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让29岁的钱永刚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已经有11年没有系统地摸过课本了,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白天,他要和战友们一起完成部队的训练任务。 晚上熄灯后,他就偷偷躲到厕所,借着昏暗的灯光,从初中代数开始一点点补习。 身边的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快三十岁的人还折腾着要考大学。 1978年,他走进了高考考场,考完数学后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但一个月后,一封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部队。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这个在部队里锻炼多年的硬汉,眼眶湿润了。 进入大学后,33岁的他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学习上依然面临挑战,高等数学的抽象概念曾让他几近崩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找老师一点点地请教。 毕业后,他投身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计算机科研事业,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学习。 1985年,他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正是他父亲曾任教的地方。 站在父亲当年的办公室门前,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感油然而生,1987年学成归国,他将所学投入到国家的科研建设中,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果。 后来,钱永刚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科普教育上,他常常走进学校,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孩子们。 他告诉他们,学习从来都不怕晚,最关键的是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总会说,是父亲教会了他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 现在回看,钱学森当年的“不闻不问”,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深邃的教育智慧和信任,他没有用自己的标准去框定儿子的未来,而是给了他空间去经历、去试错、去成长。 他用放手的方式,教会了钱永刚如何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并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信源:中国新闻网2023年06月04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
世界新潮风向
2025-07-23 01:02:02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