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芯片,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堪称冒险。一辆整车的开发周期现在大约是18个月,但是一款芯片的研发,不管是蔚来、理想、小鹏等,几乎都足足推进了4年。
但地缘摩擦不断升级,断供的恐惧成了各家车企自研芯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过去四年,可以用“卧薪尝胆”来形容。 踩坑是常态。不光大量IP需要花钱买授权,“每卖出一颗芯片都要付钱”,而且像EDA(芯片设计工具)这种芯片链条上的技术公司,每一家都是巨头,“每一家的合作也都不好谈”。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经公开讲述,小鹏的图灵芯片曾大幅度调整过设计方案,而且向早期的合作方赔付了一笔巨款。
据36氪了解,这家合作方是美国的芯片公司Marvell半导体,小鹏汽车最早的芯片设计合作方。
可以理解为,Marvell是车企在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的“生产资质”。Marvell本身是台积电的顶级客户,车企通过Marvell提供的前端/后端设计服务,可以在台积电进行芯片流片。
一方面,早期小鹏汽车对于芯片的定位是超高制程和顶尖性能,但推进后发现,这个方案成本偏高,几乎算不过来账——参与其中的知情人士向36氪回忆。
与此同时,合作方Marvell 在汽车大算力芯片的设计经验也相当欠缺,最终双方“和平分手”,小鹏汽车付出的代价是过亿美元的赔偿金。此后,小鹏汽车更换芯片集成商索喜科技为合作方。
“在此过程中,你会受到来自整车和采购从各个方面发出的challenge(挑战),如果没有何小鹏的坚持,一定推进不下去。”上述人士感慨自研芯片的曲折。
对大模型能力的支持也考验着从2021年就启动的芯片项目。当时的Transformer还只是在硅谷流行不久的新兴技术,小鹏汽车也是得益于在硅谷团队提出的意见,在芯片设计中加入了相应的支持算子。但遗憾的是,放到今天来用,底层的支持依然不够全面。
蔚来的自研芯片之路也堪称惊险。李斌曾公开发文回忆,“最惊险的一次是2023年,在芯片前端设计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一家重要的合作伙伴突然决定结束中国区业务。”36氪汽车了解到,这家撤出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同样是Marvell。
蔚来的芯片后端设计遇到严峻挑战,最后硬是自己搭建后端设计团队、去台积电申请账号,一步步推进到流片。
也因如此,蔚来的芯片团队规模异常齐全,从前端设计、后端设计,到测试,有600多人,接近一个标准芯片公司的配置。
车企对汽车芯片的理解有其优势。不少工程师向36氪评价,蔚来神玑芯片的架构设计甚至比英伟达的Thor更为合理,其实无需迷信英伟达,因为“在自动驾驶芯片上,其实大家都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