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张宗昌突然笑出了声:“看来是那小子命不该绝,把他放了吧,”逃兵也没想到,因为张宗昌是文盲,自己捡了一条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宗昌虽然出身寒微,却靠着过人的胆识在乱世中打拼,他早年当过土匪,跑过西伯利亚,还学过一口俄语,武昌起义后,他抓住时机投身革命,一路攀附各方势力,最终在奉系军阀张作霖麾下站稳脚跟,凭借着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他逐渐掌控了山东地区的军政大权。 在他统治山东期间,虽然征收苛捐杂税多达五十余种,但对军队管理却异常严格,在他眼中,军纪如山,逃兵更是军队大忌,他常说男儿可以战死沙场,绝不能当逃兵,这种严苛的态度让他在军中树立起了不容置疑的威信。 张宗昌为人粗犷,常常张口粗话,闭口军令,是个典型的"土匪军阀",但他骨子里又特别在意自己的文化形象,曾经下令重刻《十三经》,还经常结交文人雅士,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在他处理政务时经常显露出来。 就在他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军中抓到了一名逃兵,按照张宗昌一贯的作风,这种藐视军纪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他决定亲自下令处置这名逃兵,要在军中立下威信,然而,当他准备写下处决令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将军,在文字面前却碰了壁,他提笔想写"枪毙"二字,却发现自己对"毙"字的写法完全没有把握,在那个用繁体字的年代,很多字的写法都颇为复杂,张宗昌虽然年轻时上过几年私塾,但平日里用得最多的也就是些简单常用字。 这个尴尬的局面让张宗昌陷入了两难,他是个极爱面子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既不能认怯说自己不会写,又不能写错字贻笑大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整个办公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那个等待发落的逃兵,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因为一个字的写法而悬而未决... 在无法写出"毙"字的尴尬处境下,张宗昌灵机一动,决定改变处罚方式,他放下毛笔,准备改判这名逃兵挨两百军棍,在他看来,这种惩罚也足够严厉,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可是命运似乎在跟他开玩笑,当他要写"军棍"二字时,又一次卡住了——"棍"字的繁体写法同样难倒了他。 这下可真把张宗昌给难住了,他面对这些复杂的汉字,就像面对一个无法攻克的堡垒,平日里在军中呼风唤雨的气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头大汗和焦躁不安,笔尖的墨汁一滴滴落在纸上,留下了他内心挣扎的印记。 在那个重视脸面的年代,一个手握重权的军阀领袖若是被人发现不识字,那可是天大的笑话,张宗昌虽然出身草莽,但他一直想在文化人面前树立威信,他不但刻意结交文人,还曾斥重金重刻《十三经》,就是为了给自己蒙上一层文化的光环。 经过一番天人交战,张宗昌终于放下了面子上的执着,他将纸笔一推,叹了口气说这个逃兵大概是命不该绝,着令将其押去劳改赎罪,就这样,一个本该死在乱世军规下的逃兵,因为两个字的写法逃过一劫,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在当时的军营中悄悄流传,成了一段军阀时代的趣闻,但仔细想来,这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特殊景象:一个不识字的军阀能够掌控一方,却在处置一个小小逃兵时栽在了文字关上。 张宗昌后来的结局也颇具戏剧性,这位靠着胆识和机遇爬上高位的军阀,最终没能逃过暗杀的命运,1932年,他在济南火车站被郑继成刺杀身亡,这个结局似乎也印证了那句古话: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却未必能长久。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启示,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张宗昌这样的军阀或许能靠武力得到一时的权势,但终究难以摆脱文化修养不足的短板,他对文字的无奈,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军阀统治的局限性。 信息来源:张宗昌-百科
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2 21:47:44
0
阅读: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