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感冒,却总觉得鼻咽黏糊糊,清嗓子成了习惯性动作;吃点冰水果、凉菜,当天喉咙就更堵,痰也变多,还总畏寒怕冷;关节不红不肿,却活动不利索,阴雨天更明显,这是很多中年人的常态。 今年的6月27号,有个42岁的男性患者找到我,虽然他长期在深圳,但已经被畏寒怕冷困扰了十几年,鼻腔和喉咙黏满了痰,一吃冷的痰就能吐一大口;长期手关节不灵活,但又查不出原因;面诊时他舌头胖大,覆着一层厚厚的白腻苔,这正是痰湿困住肺脾的模样:脾阳不足,水湿化不成津液,反倒成了黏痰堵在鼻咽,而阳气不足就易畏寒,湿邪滞在经络,关节自然不利索。 针对他的情况,我开出了以温化湿痰、疏通经络为主的方药:比如方中用荆芥穗和防风辛温解表,温化寒痰;还有白芷、紫苏叶这两味辛温通窍药,专门通鼻子和喉咙痰滞;法半夏、陈皮、瓜蒌这些是化痰的主力,从根源上减少痰浊生成;同时运用桔梗把痰往上引,升提肺气,泽泻把湿往下排,利水渗湿,一升一降,让痰有去无回;再加入桂枝温通经脉,解关节郁滞。 全方紧扣“肺脾湿滞、阳气不展”的核心病机:既用温药助阳运化,又用通窍药化解局部痰阻,更兼顾关节经络的疏通。服药十剂后,7月16号再次复诊时, 患者整个人的状态轻快了不少。他很惊讶:“鼻咽部的粘滞感减轻了大半,早上起来不用再拼命清嗓子了,喉咙轻松了不少,手指明显比之前灵活!” 再看他的舌象,舌面的白腻苔变薄,舌体胖大也有所改善——这些都是痰湿渐化、阳气渐展的好兆头!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处方不局限于“治痰”或“治关节”,而是抓住“肺脾阳气不足、痰湿内停”的根本,通过温化湿邪、疏通经络,让身体的气机重新顺畅起来,这一来,痰自消,痛自减! 从十年顽疾到十剂显效,这个患者的经历印证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对于痰湿引发的慢性问题,只要找到痰湿生成的根源,通过温化、疏通、调补相结合,就可以回归“清阳升、浊阴降”的平衡状态。
中医养肺“三字经”:土要肥、水要足、气要旺!现在的人,一咳嗽就光想着治肺,跟那
【1评论】【39点赞】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好历害的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有那些呢(守护冰锋、 明月几时有、 呦呵你哪位啊、YANG、梵醒、长青树、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渡我、 用户15xxx53、AAA、吴国明、 帅蛤蟆、没有昵称)。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