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难写的词牌《忆秦娥》,继唐代李白以后鲜有佳作,一直到毛主席横空出世。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7-22 19:35:39

历史上最难写的词牌《忆秦娥》,继唐代李白以后鲜有佳作,一直到毛主席横空出世。   有专家认为,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水平完全不亚于他的《沁园春·雪》,理由有三。   第一,这个词牌极其难写   我查阅资料,发现历史上各朝各代以《忆秦娥》为词牌的作品数量不少,但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屈指可数。充其量唐代有一首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我们不妨看看原词。   《忆秦娥・箫声咽》 作者: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以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开篇,营造出一种幽咽、缠绵且充满沧桑感的氛围,其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是将诗词神化,王国维盛赞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然而,自李白之后,众多文人填写此词牌时,大多难以超越李白所奠定的高度。    诗词专家认为,这一词牌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二十一字,下片二十五字,有仄、平韵两种体,仄韵体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在韵律和篇幅的限制下,既要做到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又要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与思想,所以难度极大。而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却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横空出世,全词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二,这首词极其悲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原计划在四川宜宾和泸州之间渡江,却遭遇蒋介石集结的重兵拦江阻截,无奈之下不得不折回遵义。此时,娄山关已被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的一个师所扼守,娄山关地势奇险,“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要想重新掌握战略主动权,娄山关一战至关重要。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们拂晓时分便向娄山关发起冲锋,枪炮声震耳欲聋,一次次冲锋,一回回肉搏,战斗持续至傍晚,最终成功击溃敌人,占领关口。    黄昏时分,山巅之上,毛主席立马高山,面对战场上硝烟未散、残阳如血的景象,感慨万千,为牺牲的战士流下无数热泪,他低声吟诵出了这首词。   从创作背景来看,此词是对红军艰苦卓绝战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扬,   我想,除了毛主席估计没人可以写出如此悲壮的词了,不妨看全词。   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通过对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马蹄声、喇叭声的细节刻画,营造出一种紧张、肃杀且悲壮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艰难环境下奔赴前线的急切与刚毅之情。而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笔锋一转,由对战斗前紧张氛围的渲染转向战斗胜利后的感慨与展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表达出对娄山关之险峻以及革命道路上重重困难的深刻认知;“而今迈步从头越”,则展现出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毅然决然重新踏上征程,继续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魄。从“会昌城外高峰”到娄山峰上的“漫道雄关”,毛主席和红军已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而此词正是对这段悲壮历程的高度凝练与升华,是毛主席个人革命情怀与坚定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三,这首词的意义重大   毛主席一生创作了上百首词,其实不算高产诗人,但可以走入千家万户朗朗上口的,只有十几首。或许你认为《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等都可以是千古绝唱,但这首《娄山关》,比起其他词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革命的角度来看,《忆秦娥・娄山关》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对娄山关战斗这一具体历史事件的艺术记录,更是对整个红军长征乃至中国革命进程的生动隐喻。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会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以及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甚至我认为,毛主席这首词意境壮美,足可媲美李白!

0 阅读:50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