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是被炮弹打死的,死的非常惨。但是他死的一点都不冤枉。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到了湖南。虽然他们前不久在蓑衣渡失去南王冯云山,还损失两万士兵,但他们到了湖南反而粮草充足,队伍庞大。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太平天国的纪律好,二是百姓觉得跟着太平天国有前途。
此时的洪秀全和杨秀清很自信,让萧朝贵带一千人去攻打长沙。长沙是省城,都不知道他们是哪里来的自信满满?就带一千人。
萧朝贵确实是将才,一路避实击虚,一路扩大队伍,很快就来到长沙,在城外架好了大炮。
话说萧朝贵带着这一千来人,像把尖刀似的插到了长沙城下,还在南门外妙高峰、鳌山庙这些地方把炮架上了。这家伙打仗是真猛,亲自跑到前线督战,炮弹“嗖嗖”地往城墙上砸,搞得城里头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和刚到的帮办大臣罗绕典都慌了神。长沙城里的兵不少,可刚开始被这突然袭击打懵了,有点乱套。
萧朝贵打得挺顺,眼瞅着气势上压倒了清军。问题就出在这儿,太顺了,太自信了。你想想,他带多少人?就算一路扩军,撑死几千人吧?长沙是啥地方?湖南的心脏!城高墙厚,里头的守军越聚越多,后来连名将江忠源都带兵赶到了。萧朝贵呢?大概觉得自个儿真是天兵天将下凡,洪秀全、杨秀清给他画的“天父天兄”护体的大饼太香了,居然就带着这么点人,在人家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指挥放炮。这不是活靶子是什么?
结果,清军城墙上也不是吃素的,瞅准机会,“轰”的一炮打过来。得,正中西王萧朝贵!场面据说极其惨烈。太平军这边刚在蓑衣渡折了南王冯云山,转头西王又在长沙城下被打得稀碎,核心领导层一下子没了两根顶梁柱,士气打击不是一般的大。洪秀全、杨秀清后来带着大部队吭哧吭哧赶来,围着长沙硬打了八十多天,死了不少人,最后还是没啃下来,灰溜溜撤了。
现在得好好说道说道,为啥讲萧朝贵死得“不冤枉”?
第一,这压根就是一次脑子发热的军事冒险。洪秀全、杨秀清哪来的自信?靠“天父天兄”附体吗?刚在蓑衣渡吃了大败仗,死了两万兄弟,连南王都赔进去了,转头就派一个核心王爷带一千人去打省城?这不是自信,这是狂妄,是拿大将和士兵的命当儿戏!他们大概被湖南农民加入的热潮冲昏了头,真以为清军全是泥捏的,一碰就碎?这决策水平,简直让人无语。
第二,萧朝贵本人也飘了。他是能打,一路打过来也证明了他的能力。但能力归能力,形势归形势。长沙不是沿途的小县城,是重兵把守的省城!你几千人(就算路上扩充了),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那几门炮顶啥大用?),更没有源源不断的援兵,就敢硬啃?还亲临一线指挥?这不是勇敢,是莽撞,是对自己和手下士兵生命的不负责。他但凡有点清醒的战略意识,就该明白自己这点兵力,最好的策略是骚扰、牵制,等主力大军到来,而不是真以为自己能单挑拿下省城。他的阵亡,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把自己送到了炮口下。
第三,暴露了太平天国早期战略的致命短板:重宗教狂热,轻实际谋划。没错,前期纪律好(相对清军),口号吸引人,所以能快速壮大。但壮大之后呢?领导层沉浸在“上帝庇佑”的幻觉里,对敌我力量的客观对比缺乏清醒认知。派萧朝贵孤军深入打长沙,就是这种狂热病发作的典型症状。他们觉得有“天父天兄”罩着,有百姓拥护,就能所向披靡。现实呢?铁铸的城墙和炮弹可不信什么“拜上帝教”。冯云山死得可惜,萧朝贵这死法,真是自己往上撞,怪不得别人。
说白了,萧朝贵的惨死,表面看是战场上的意外,背后其实是太平天国高层决策的严重失误和他个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必然结果。洪、杨把他当成了试探长沙的炮灰(虽然本意未必想他死),他自己也真把自己当成了刀枪不入的神仙。结果是,长沙城没摸着边,反而白白葬送了一位能征善战的王爷和宝贵的早期精锐,严重挫伤了太平军的锐气。这学费交得太惨痛,也太低级。你说他死得冤不冤?真的一点都不冤,纯粹是决策层疯狂和自身轻狂共同酿成的苦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哈尼
秀清借刀除二王[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