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烂摊子连美国都不敢接,中国怎么敢?”1996年,美国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德国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然而发现这就是个棘手的烂摊子,只能“无疾而终”,没想到中国收购后直接转亏为盈,赚了数十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张志华,1996年时48岁,掌舵北京第一机床厂。他出身河北农村,1973年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之后扎根国企,从车间学徒干到技术骨干。80年代,他常熬夜钻研机床设计,手上满是油污,积累了丰富经验。到90年代,他以务实著称,熟悉国际市场动态。他的团队里,李伟,42岁,财务专家,总埋在报表堆里,擅长精打细算,确保每笔投资不打水漂。陈敏,38岁,生产管理好手,习惯在车间一线指挥,调整设备效率。这三人组合,技术、财务、生产各司其职,目标明确:让中国机床产业突围。他们开会时常争论到深夜,桌上堆满图纸和数据,力求收购瓦德里希科堡的方案万无一失。正是他们的经验和默契,促成了这次大胆决策。 张志华并非单打独斗。他的团队曾在国内机床生产中摸爬滚打,深知中国制造业的短板——高端机床技术匮乏。他们看到瓦德里希科堡的机会,明白这不仅是救一家厂,更是补齐中国工业拼图的关键一环。张志华的冷静判断、李伟的财务规划、陈敏的生产经验,共同为收购铺平道路。他们的背景和能力,让北京第一机床厂敢于挑战这个“烫手山芋”。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德国百年老牌,80年代曾是全球机床行业的翘楚,专攻高精度龙门铣床,客户遍布航空、能源领域。可到90年代,管理混乱、债务高企,工厂几乎停摆。1995年,美国一家工业集团接手,想靠重组翻盘,但和德国管理层理念不合,谈判破裂,工厂境况更糟,最终放弃。厂子欠债超5000万欧元,设备老化,工人拿不到工资,订单几乎归零,破产近在眼前。 200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出手收购。外界一片唱衰,觉得中国制造业底子薄,技术落后,接手这烂摊子纯属自找麻烦。但中国团队看准了厂子的核心价值:技术底子还在,只是被管理拖累。他们迅速行动,先还清外债,稳定工人情绪,又更新了部分老旧设备。最关键的是,他们没强行改管理模式,保留了德国团队的自主权,让他们按原有经验运营
难怪美国对我们下死手,德国媒体曝光:中国都干了什么事情?美国要禁用中国造的海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