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去世才2天,就急匆匆下葬。没想到3天后,朱元璋得到密报,立刻下令,“来人,去给朕把刘伯温的棺木挖出来”结果棺椁打开,众人惊骇,只看到了6个红色的大字,冷汗直流。
元朝末年风雨飘摇,帝国根基已经松动。
1240年,浙江青田一户姓刘的读书人家生了个儿子。
他就是后来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
这孩子从小聪明得惊人:五岁认字断句,七岁能写像模像样的文章。
十二岁那年,小小的刘伯温在县试里挤掉了许多成年学子,轻轻松松考上秀才。
父亲刘爚是南宋旧臣,学问深厚,悉心教导下,少年刘伯温熟读《春秋》和《左传》,对天下形势已有敏锐感知。
可惜那时元朝科举几乎成了空架子。
刘伯温十四岁进士及第后枯坐家中三年,最后才得了个偏远县城的推官职位。
小刘县令清正刚直,在地方上秉公办案、拒绝贿赂,结果得罪了有权有势的地头蛇。
这些人联名诬告他“妄议朝政”,结果朝廷为了息事宁人,把刘伯温打发到常德当了个小小的司户参军。
一腔热血的刘伯温彻底心灰意冷,眼见朝廷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他索性扔掉官帽回了老家青田。
时间流转到1355年,朱元璋的义军已在江南崛起。
当他听说隐居的刘伯温才华出众,便亲自前去寻访。
《明史》记载,朱元璋一见刘伯温仪表堂堂、谈吐不凡,立刻诚恳提出邀请:“愿借重先生之智,建功立业。”
刘伯温看到朱元璋胸中有天下,气度不同于常人,明白这正是自己要追随的明主。
于是刘伯温告别家乡,义无反顾追随朱元璋而去,誓要同他共创开天辟地的新局面。
刘伯温成了朱元璋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他既懂运筹帷幄又能亲临战阵,《明太祖实录》中多次记载了他在洪都保卫战中的智谋表现。
凭着这手谋略和勇武,刘伯温在鄱阳湖水战等关键战役中屡建奇功。
朱元璋对他信任有加,两人关系日渐深厚。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关于称帝时机,刘伯温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机不可失,这与徐达等人“称帝尚早”的观点截然不同,最终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
而面对定都难题,刘伯温又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将都城定在北平(今北京)的建议。以天子坐镇来消融南北隔阂。
根据《明会要》记载,此议深得朱元璋嘉许,直接促成了北平新都的营建。
正是在刘伯温一步步的谋篇布局下,朱元璋才顺利完成了从割据一方到统御天下的事业,真正开启了洪武时代。
但随着皇权日益巩固,朱元璋的内心起了变化。
洪武十五年,大明根基已稳,他对刘伯温的猜忌却愈发深重。
朱元璋设下庞大严密的特务网络,《明史纪事本末》里提到“帝遣检校察百官阴事”。
曾经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此刻已隔上一层无形的墙壁。
刘伯温何尝不知自己的处境。
据《明通鉴》记载,自从察觉朱元璋的疑心后,他愈发谨小慎微,在朝堂上寡言少语,遇事也常常避让。
可他的低调在朱元璋眼中却成了不动声色的高深莫测。
为了逼刘伯温显露“异志”,朱元璋甚至当众斥责羞辱他。
但刘伯温只是默默承受,始终不露半点怨气。
这份忍辱负重的姿态,在猜忌的旋涡中,反而更显得深不可测了。
君臣关系在猜忌的冰冻中彻底冷寂。
刘伯温心知功业已成、心力难再施展,便称病请归,在故乡青田独守寂寞残年。
洪武十二年冬天,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走到生命尽头。
卧病期间,朱元璋未发片语慰问。
弥留之际的刘伯温了然于怀,他身后的一切功业都将被抹去光华。
果真,他逝世后朝廷冷眼旁观,竟无一官员前来吊唁。
凄凉葬礼如同薄纸飘落般匆促冷清。
更为骇人的一幕发生在刘伯温下葬之后。
《万历野获编》保存了当时的异闻:有传言称刘伯温“尸含龙气”将危及朱明江山。
朱元璋心中震动,竟令人悄悄开启棺木查验。
棺盖打开瞬间,一个小小的木匣滚落在地。
当匣子被开启时,“开棺见尸者斩”六个字赫然在目,这正是《大明律》里明载的刑律。
朱元璋赫然发现,自己坐拥江山,却成了律法无法触及的孤岛。
棺中静静躺着的故人仿佛跨越生死给出了回应,提醒他以皇权践踏律例是何等荒唐悖谬!
当年那个在战火纷飞中力主定都北平、促成南北融合的大明设计师,与棺木中这最后的警示,恰好勾勒出历史的冷峻面孔。
它既见证庙堂运筹的开阔,也照见权力偏狭的阴影。
朱元璋晚年在《皇明祖训》中写满对臣下的警戒条款,那字里行间,可否浮现过棺中故人那双看透时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