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澳大利亚一名14岁少年在手术过程中,因大出血足足换了13公斤的血,不承想这次换血,竟在日后让240万婴儿获得新生。 詹姆斯·哈里森1936年12月27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朱尼镇。家里条件一般,父亲在铁路上干体力活,修铁轨、搬零件,衣服上总带着油污味。母亲操持家务,烤面包、炖菜,喂饱一家五口。詹姆斯是老二,性格活泼,爱在镇上跑来跑去,裤子膝盖常磨破。他特别喜欢火车,每次火车经过,汽笛一响,他就跑到路边看,眼睛亮亮的,梦想以后能开火车。放学后,他帮父亲干活,手上磨出茧子,带着铁锈味。闲下来就骑辆破自行车,车篮里装点小玩意儿,叮叮当当响一路。他没啥坏习惯,就是个普通小孩,喜欢和小伙伴在河边扔石子,笑声在田野里飘。 1951年春,詹姆斯14岁,在铁路边玩耍时摔了一跤,胸口被尖锐的铁片划开,伤口深得吓人,血流了一地。家人赶紧把他送去朱尼镇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伤口伤到肺部,必须马上手术。手术室里,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血浆一袋袋输进去,可詹姆斯的血流得太快,医院的Rh阴性血很快用光。血库管理员急得翻遍记录,找不到足够的血。詹姆斯的父亲跑去报社,求他们登一则求助消息。 当晚,报纸印了标题,呼吁大家救少年一命。第二天,医院门口挤满了人,铁路工人、农场主、邻镇的老师和店员都来了,袖子卷起来,排队献血。很多人血型不匹配,但还是坚持献,愿意帮其他人。十几个小时后,13升血凑齐,詹姆斯的手术才算稳住。他昏迷了好几天,醒来时瘦得不成样子,父母告诉他,那些血是陌生人捐的。他听后没多说,但从那以后,他看世界的眼神变了。 出院后,詹姆斯开始注意身体,烟酒不碰,饮食清淡,每天走路锻炼,慢慢恢复健康。他常路过医院,看到献血点的牌子,就想起那些救他的人,觉得自己欠了大家一条命。18岁那年,他去红十字会献血,护士抽完血送去化验,发现他的血里有种罕见的抗D抗体。这东西能防新生儿溶血症,一种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病,严重的话,孩子生下来几天就可能夭折。那时候,澳大利亚每年有几千个婴儿死于这种病,医生们愁得不行。詹姆斯的血就像救命稻草,医院找到他,说他的血浆能救人,问他愿不愿意定期捐献。家人一开始不同意,觉得一个月献一次血太伤身体,半年一次还差不多。詹姆斯带他们去医院看了那些病婴,家人看完后同意了,但叮嘱他得小心身体。 从1955年开始,詹姆斯每两三周就去献血点一趟,风雨无阻。他的血浆被做成抗D免疫球蛋白,给孕妇打一针,就能保住孩子的命。他献血的地方是个小房间,蓝色塑料椅,墙上贴着红十字会的宣传画。护士和他熟了,每次都笑着招呼,他坐下来,卷起袖子,针头扎进去,血顺着管子流出来。他从没觉得这有多大事,别人叫他“黄金手臂”,他就摆摆手,说当年救他的人才是英雄。他这一献就是60多年,总共1173次,救了240万个婴儿。这数字听起来夸张,但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命。澳大利亚的医疗系统因为他,少了很多悲剧,多了无数团圆的家庭。 詹姆斯的生活很简单,年轻时在铁路部门工作,后来结婚,有了两个女儿。他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里,院子里种点花草,退休后喜欢看看报纸,喝杯茶。他从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别人夸他,他总是笑笑,说这没什么。献血对他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2018年,澳大利亚规定高龄不能献血,81岁的詹姆斯才停下来。那天,献血点的护士给他送了花,墙上挂着横幅,写着感谢他的贡献。他站在那儿,笑着跟大家挥手,眼睛有点湿润。2025年2月17日,詹姆斯在悉尼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88岁。他的故事传遍澳大利亚,成了无私奉献的象征。很多人因为他开始献血,想把这份善意传下去。
“这简直就是捡钱啊!”2025年7月,澳大利亚,一男子在澳洲送外卖,一天工作10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