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皮定均1914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家里穷得叮当响,兄弟姐妹一大堆,爹妈起早贪黑种地也填不饱肚子。他16岁投了红军,扛枪上战场,瘦得像根竹竿,但打起仗来眼疾手快,枪法准得让战友咋舌。1930年代,他在鄂豫皖苏区混战中闯出名堂,带着部队翻山越岭,专挑敌人软肋下手。 到1940年,他26岁,已经是太行军区五分区的团级干部,驻扎在涉县。就在那年,他率部打了一场漂亮的奇袭战,夜里摸进日军据点,炸了军火库,敌人乱成一锅粥,部队愣是没折一个人。战友们提起他,都说这家伙脑子活,胆子大,指挥打仗像玩儿似的。他平时话不多,总是埋头看地图,拿根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琢磨怎么给敌人来个狠的。部队里,他威信高得不行,战士们一听“皮团长”三个字,就得竖大拇指。 张烽1920年出生在河北,家里也是普通农户,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她小时候帮着母亲干活,挑水劈柴样样行,练就了一身不服输的劲儿。20岁那年,她加入了妇女救国会,成天跑村串户,组织妇女支前,教大家缝军鞋、做军衣,还搞识字班,教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妇写“抗日救国”。她个子不高,短发齐耳,穿一身粗布衣,草鞋磨得边都破了,走路却像一阵风,村里人叫她“铁娘子”。她见过太多军属的苦日子,母亲早年守寡,一个人拉扯孩子,日子过得像刀尖上走。她打定主意不嫁军人,怕自己哪天也得守活寡,宁可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活得硬气。 1940年春,太行山根据地难得有了点喘息的机会,军民联欢会办得热热闹闹。皮定均那时候刚打完一场硬仗,军装上还带着泥土,站在人群边上,眼睛却离不开正在领唱的张烽。她嗓音清亮,带着妇女们唱抗日歌,气势一点不输男兵。皮定均看直了眼,回去后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找到县长郑晶华,红着脸托他去提亲。郑晶华乐呵呵地去了张烽的住处,说明来意后,张烽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皮定均虽然战功多,但她不想嫁军人,怕日子过得提心吊胆。郑晶华灰头土脸地回来,皮定均一听,气得拍桌子,但也没辙,只能硬着头皮写信。他攥着笔,写得满头大汗,字歪歪扭扭,写了自己打仗的事,还说想护着她一辈子。信送过去,张烽一看,拆都没拆就退了回来,信封上写了俩字:“不嫁!”皮定均气得脸都红了,但不死心,又写了一封信,还是老老实实写自己的经历,没啥甜言蜜语,就是一句“我想护着你”。这次张烽拆了信,发现错字一堆,“保护”写成“抱护”,她忍不住笑了,拿起钢笔把错字改了,回了封信,语气冷淡但松了口:“想娶我,问组织去。” 太行根据地那会儿规矩严,团级干部结婚得28岁,军龄5年以上,还得组织点头。皮定均才26岁,差点被卡住,但他仗着战功多,硬是找到刘伯承司令员求特批。刘伯承看他一脸认真,沉吟半天,批了婚事。 1940年冬,婚礼在涉县一间破屋子里办了,没酒没肉,连糖都没有,战友们端着白开水当酒,喊着祝福。皮定均紧张得手心冒汗,想说点啥却一个字蹦不出来,战友们笑他是“哑巴新郎”。张烽站在旁边,粗布衣干干净净,眼神柔和了几分。从那天起,他们俩并肩走过战火,连天炮火都没能把他们分开。皮定均后来成了开国中将,带着部队南征北战,勋章挂满胸口。张烽一直在后方忙活,组织妇女支前,筹粮食、做军衣,手上针眼攒了一堆。她从不喊苦,总是默默撑着丈夫。他们的故事从那封改了错字的信开始,成了太行山下一段传奇,战火里开出的花,硬是开得又倔又美。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小史论过去
2025-07-22 14:13: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