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党中央对失散流落红军的优抚政策来到了若尔盖县,在这里曾生活着很多长征中负伤离队的老红军,后来在县委领导的主持下,政府决定给二十七位老战士颁发荣誉证书,这时负责主持的同志大声说道:“请失散红军上台领证。” 1984年,四川若尔盖的县城里,主席台前排,端坐着二十七位老人。 他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有些是洗得发白、带着补丁的旧军装,有些是藏民传统的袍子,但都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整整。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胸前佩戴的大红花。 他们,是半个世纪前,在红军长征最艰险的过草地途中,因伤病、掉队而流落于此的老兵。 今天,县委领导庄重地宣读完中央关于优抚失散红军的政策文件后,负责主持仪式的同志宣布:“现在,请失散红军上台领取荣誉证书!” 1935年,那年八月,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踏入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若尔盖大草地。 王定烈和他的战友们,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啃树皮,在“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绝境中生存。 然而,在穿越这片死亡之地的过程中,伤病如同跗骨之蛆。 部队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不得不含泪将无法行动的伤员托付给当地善良的藏族牧民。 于是,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红军战士,散落在了若尔盖这片陌生的高原上。 他们从“红军战士”,变成了当地人口中的“外来户”、“掉队兵”。 身份的转变,他们藏起或许已被血渍浸染的红军证,将那份红色的记忆深埋心底。 他们学习藏语,放牧牛羊,种植青稞,选择在异乡的土地上艰难地重建生活。 他们娶妻生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内心深处,那份对“红军”身份的认同,对革命队伍的归属感始终在风雪中顽强地扎根、生长。 他们不图待遇,不求荣华,只希望有朝一日,历史能记住他们,国家能承认他们。 他们不是流落者,他们是战士!是红军! 因此,当1984年党中央的优抚政策传到若尔盖高原时,这些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们,内心掀起了波澜! 县委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开始了细致而严谨的核查工作。 他们跋山涉水,深入牧区,走访每一位可能的老人,寻找物证,询问当地的老干部、乡亲和家属,翻阅可能存在的档案记录。 当二十七位老人的身份最终被确认时,那份埋藏了近五十年的期盼,终于迎来了曙光。 于是,当主持人那声“请失散红军上台领证”响起时,前排的老人们身体明显一震。 他们这半个世纪不屈的等待,终于等来了希望。 老人们缓缓起身,互相搀扶着,但腰背却挺得笔直。 他们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主席台。 当领导将那份印着鲜红国徽和“红军战士”四个遒劲大字的荣誉证书,郑重地交到他们手中时。 有人低下头,浑浊的泪水无声地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滴落在证书上。 有人紧紧地将证书贴在胸口,仿佛要让它感受到自己依然滚烫的心跳。 台下,没有雷鸣般的掌声,只有一片肃穆的寂静。 这份证书,它的意义远超一张纸,它是对他们革命生涯的正式追认,是国家迟来却郑重的致敬,是历史对他们忠诚与牺牲的最终盖章。 仪式结束后,老人们回到各自生活的村庄或牧场。 生活似乎照旧,放牧、挤奶、照料青稞,但有些东西已然不同。 那本红色的证书,被他们像传家宝一样珍藏着。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坚韧,以及那个深秋的仪式,提醒着后人,在高原的寂静深处,有一群人曾是穿越死亡草地的勇士,是流落异乡却心向光明的战士,最终,他们以“红军”之名,被祖国永远铭记。 主要信源:(中国金融新闻网——若尔盖草地:“长征邮路”在这里延伸)
1984年,党中央对失散流落红军的优抚政策来到了若尔盖县,在这里曾生活着很多长征
炎左吖吖
2025-07-22 14:10:54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