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命不打,谁知战后,军长不仅没追责,反倒登门道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1月23日,广西宁明地空导弹阵地警报骤然响起,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四个高速移动的光点,飞行高度约8000米,航向呈稳定状态,显示出编队特征明显,地空导弹第二营立即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全体官兵迅速就位,导弹上电、系统自检、目标锁定,程序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这支部队长期驻守在中越边境方向,专责应对可能来自越南方向的空中入侵,由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飞机多次侵犯我领空,部队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 接到雷达情报后,空军第七军迅速向导弹第二营下达拦截命令,要求对入侵目标进行打击,这不是普通的演练,战备等级已提升到最高,作战指令接连不断地通过线路传来。 在战场信息识别尚未完全自动化的年代,这种判断多依赖人工经验,营长陈辉亭站在阵地指挥所内,看着雷达光点逐步逼近,距离从50公里、40公里缩短至30公里以内,压力陡增。 尽管空七军已连续下达七次攻击命令,陈辉亭依旧没有批准发射,他的目光紧盯雷达屏幕,没有任何松懈,脑中迅速回忆起当天早些时候的情景。 他记得早晨检查阵地设备时,曾隐约听到宁明机场方向传来发动机轰鸣,目测约有四架战机升空,当时并未在意,现在对比雷达上目标的数量与编队飞行的特征,他开始怀疑这可能是我方战机执行任务返航。 按正常流程,所有执行任务的战机起飞前必须报备,但由于突发情况或紧急任务,报备信息有时会滞后,陈辉亭清楚,这种编队飞行方式异常紧凑,对飞行技术要求极高,我方训练有素的歼-6部队可以达到,而美军战机以分散突防为主,很少出现如此密集的编队。 在战斗准备就绪的状态下,部队内部已经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听令发射导弹,面对七次催令,陈辉亭依然没有发出那句决定性的命令。 他设定一个界限:等目标进入导弹有效射程的最远边缘,也就是距离阵地约17公里,再做最后判断,他明白一旦导弹发射,即便发现是己方目标,也无力回头。 他再次设法联系宁明机场,询问当天是否有战机起飞任务,并再三核实,他知道每架战机都凝聚着国家无数资源和训练成本,飞行员的培养更是艰难而漫长,误击一架己方飞机,不只是战斗力的损失,更是对整个防空体系的打击。 随着目标飞近至导弹锁定范围,阵地内气氛愈加紧张,所有人都在等待那声命令,就在这时,作战电话骤然响起,接线员面色剧变,将话筒递至陈辉亭手中。 指挥部明确表示,目标为我方战机,立即停止攻击行为,陈辉亭随即下达取消射击指令,导弹关闭电源,雷达继续跟踪确认飞机航迹。 随后,四架歼-6战机平稳飞越阵地上空,飞向宁明机场方向,确认无误后,整个指挥所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快调查清楚,当天凌晨一架执行试飞任务的歼-6在北部湾上空出现疑似故障,空军临时调配四架同型号战机升空进行空中支援。 由于任务紧急,来不及按常规程序完成所有报备手续,导致导弹阵地并未掌握战机起飞信息,雷达误将其判定为敌机,正是由于陈辉亭当机立断、冷静分析,才避免了一场误击事故。 当天傍晚,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亲自来到阵地,对陈辉亭表示感谢,他指出军令固然重要,但冷静判断与战场责任同样不可或缺,四名飞行员平安归来,事后握住陈辉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们深知自己是被这个曾经在1959年首击敌机的营长救了一命。 这一事件后,空军对战机任务报备程序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明确了空情交互中的各级权限与责任划分,陈辉亭的坚守原则和理性决断被写入军队战例教材,并成为防空部队在后续演训中反复学习的案例。 他用谨慎和担当守护了整个部队的底线,对于一位军人而言,守得住武器,更守得住兄弟,这是比战功更重要的勋章。 信源:网易军事——中国空军史上最大险情:4架歼6险葬身自家导弹
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
梦想者的奇妙
2025-07-21 14:53: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