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竟能不费一枪一弹?作家王朔曾提出一个思路。他认为,根本无需兴师动众,也无需正面交锋。他说,先宣布台湾海峡为战区;接着,在台湾上空划定禁飞区,实施全面封锁。届时,任何胆敢升空的“台独”势力,将直接面临被击落的命运。更绝的是,让他们的经济命脉,那些堆积如山的香蕉,因无法外运而烂在田间地头。 当空中航线被斩断,经济动脉被掐死,这才是真正兵不血刃的釜底抽薪。届时,谁又能不焦头烂额?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除了炮火连天的正面冲突,一种被反复推演的“非传统”策略正浮出水面。 它不追求战机呼啸的厮杀,而是在一片看似平静的海域上,悄然拉起一张无形的铁网,一点点勒紧其生存的命脉。 长期以来,面对“台独”势力与外部力量的勾结,和平统一始终是首选。毕竟,两岸同胞的福祉与军人的生命,远比任何经济代价都更为宝贵。 不过,耐心不等于无限度的容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围而不打”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选项,被提上了桌面。其 核心理念,正如作家王朔多年前所说的那样,“上兵伐谋”,与其大动干戈,不如先掐断其念想。 这不禁让人想起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正是通过海上封锁,兵不血刃地迫使苏联撤走了导弹。 那么,这套看似“温柔”的策略,究竟会如何运作? 说白了,它就是要通过掐断台湾的“食道”和“钱袋子”,以釜底抽薪的方式,让那些冥顽不化的分裂势力认清现实。这一策略并不针对普通民众,而是精准打击“台独”的执政根基。 首先是构建海空一体的封锁体系,这是第一步,大陆方面可以宣布台湾海峡为临时“战区”或“军事演习区”。 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一旦拉起,意味着所有进出船只都必须报备,否则后果自负。台湾的经济高度依赖外贸,超过七成的货物运输都仰仗海运。 无论是高雄港运出的电子芯片,还是基隆港运入的石油天然气,都绕不开这条生命线。航道一旦受阻,台湾的进出口贸易便会陷入停滞。 紧接着是空中,大陆可以宣布台湾上空为“禁飞区”,任何未经许可的飞机,特别是官方飞机,一旦起飞就可能面临被锁定甚至击落的风险。 虽然民航航班在特定条件下或许能获得通行许可,但整个空域将受到严格管控,航班数量会断崖式下跌。 桃园、高雄等机场平日里繁忙的国际航线将变得门可罗雀,商务人士无法出境洽谈业务,游客无法入境消费,整个岛屿的对外流动性将被按下暂停键。 最重要的一部,在关键物资与基础设施上。台湾的能源极度依赖进口,比例高达96%。只要通过海上力量对油轮、天然气船进行登船检查或航行警告,其能源供给就会被轻易切断。 岛内的能源储备,据说最多只能维持半个月左右。 此外,台湾与外界的沟通高度依赖十余条海底光缆,一旦这些节点被控制或切断,台湾就会瞬间沦为一座信息孤岛。 这一系列封锁措施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是台湾社会与经济无法承受之重。 农业首当其冲,台湾的凤梨、香蕉等农产品高度依赖出口,保鲜期极短。运输线一断,果农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心血烂在地里。 农民生计无着,工厂的日子也同样难过。作为经济支柱的电子产业,其产值占GDP四分之一以上,台积电的芯片、鸿海的零部件,绝大多数都靠海运出口。 产品运不出去,全球供应链就会中断,而台湾企业面临的将是堆积如山的违约赔偿金。 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失业、物价飞涨和物资短缺。当民众连加油都要限量、买菜都要排队时,社会舆论的风向会迅速逆转。 果农会围堵当局大门,企业老板会联名施压,普通百姓的耐心也会被日益窘迫的生活消磨殆尽。 到了那时候,谁还听得进“台独”画出的空头支票?人心一散,分裂势力的那点底气也就烟消云散了。 或许有人会问,美国难道会坐视不理? 指望美国当救世主,恐怕打错了算盘。过去二十年,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力对比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 中国海军的作战舰艇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自家门口形成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航母还能在台海耀武扬威,如今却必须掂量硬闯封锁区的代价。 台湾是一座岛,不是乌克兰,美国的军事援助根本无法像通过陆地那样源源不断地送达。他们最可能采取的手段,无非是联合盟友发起经济制裁。 说到底,“围而不打”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非要将台湾夷为平地,而是算一笔清晰的经济账和民生账。 这笔账,是算给那些执迷不悟的分裂分子看的,让他们明白,将民众福祉绑上战车的后果是什么。 在实施封锁的过程中,出于人道主义考量,大陆方面也必然会为台湾民众的基本生活物资留出通道,以彰显最大的善意与克制。 走到封锁这一步,并非大陆心狠,而是“台独”势力自己把路走绝了。 在这种大势所趋之下,台湾的统一,或许真的不远了。
马英九“玩腻了”?一语道破天机,两岸未来再无折中?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近来的一句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