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里爬外,永不回国?她带领30名演员选择留美,如今垂垂老矣回来 齐淑芳这名字,在京剧圈里曾是块响当当的招牌,可后来的事儿,却让她成了争议的焦点,有人说她忘本,有人说她无奈,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头捋。 齐淑芳的艺术底子,在不同说法里有点不一样,她 1944 年生在河北,家里全是唱戏的,哥嫂还是名角儿,12 岁就在吉祥剧院演《四郎探母》,那配角的功夫,比主角都不差。 梅兰芳看完直咂舌,说这小姑娘将来准是顶尖人物,成就未必在自己之下。 她1959 年考上上海戏剧学院,把老手艺和新理论揉到一块儿,本事涨得更快,1963 年第一次出国演出,去的是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1968 年演《智取威虎山》里的 “小常宝”,更是让好多人记住了她。 后来她还带团去西欧,60 年代初在法国演出,场场都坐满了人,说是中国京剧头回在西欧这么火。 1988 年,有个在美国的华人老板陈建华请她去演出,说想让海外的华人也听听家乡的戏,齐淑芳挺高兴,挑了 30 多个演员,浩浩荡荡去了美国,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她就不想回来了。 刚到美国那会儿,演出确实火,华人看了都激动,毕竟好些年没见这么地道的京剧了,可看着美国街头的高楼、商店里的东西,齐淑芳和团队里不少人都动了心思。 她后来自己说,那会儿觉得美国日子过得好,有人就想在这儿打工、安家,她之前还老给国内的丈夫打电话,说想家,可没过多久,这心思就淡了。 她丈夫后来接受采访,说她早说过 “美国洗盘子都比国内挣得多”,这话一出,不少人骂她没良心,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抛家舍业的。 她丈夫也委屈,自己没做错啥,好好的家就散了,亲友更是炸了锅,有人直接骂她 “通敌叛国”,说她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京剧这门手艺。 可齐淑芳铁了心要留,说想让京剧在国外也能扎根,这话听着挺好,可真做起来,难着呢。 刚在美国的日子,简直是两眼一抹黑,语言不通,没熟人,想靠唱戏挣钱,根本没那么容易,华人就那么些,头回新鲜劲儿过了,往后谁老花钱看啊? 外国人更别提,也就是凑个热闹,听不懂唱的啥,看个稀奇就完了,团队里的人慢慢就散了,有的去餐馆刷盘子,有的做点小买卖,能撑下来的没几个。 齐淑芳也算能扛,一开始靠当地华人接济,后来自己苦学英语,白天练戏,晚上演出,戏服都是自己缝的,有个叫黄博文的华裔钢琴家帮了她一把,给她找了个小剧场,才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中美关系缓和后,她慢慢有了些演出机会,从乡下小场子开始,一点点攒名气,后来还在美国办了京剧团,教外国人唱戏,2000 年的时候,美国政府还给了她个 “终身成就奖”,《纽约时报》也报道过她。 可争议一直没断,有人说她这是真把京剧带出国了,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好的东西;也有人说她在国外没对手,手艺早就停滞不前了,要是在国内接着练,成就肯定比现在大。 2008 年,齐淑芳回了趟国,那会儿她已经六十多了,看着老母亲,她哭得稀里哗啦,可姐姐见了她就问,当初为啥一走就不回头。 她跟人解释,说那时候国内京剧没那么受重视,在美国第一场演出就被当回事,觉得在这儿能让京剧更好地发展。 这话传到网上,网友又吵开了,有人说她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人说,不管咋说,她确实让不少外国人知道了京剧,这事儿得认。 其实类似的事儿也不少,就说程砚秋吧,当年去欧洲考察戏剧,把国外的好东西学回来,想让京剧能跟上时代。 还有赵无极,在法国搞艺术,把中国的水墨意境和西方的画法融到一块儿,也成了有名的画家。 齐淑芳到底是对是错,估计再过多少年还得争,有人看她的 “迹”,觉得她把京剧带出国了,是功劳;有人看她的 “心”,觉得她是为了自己过好日子,是过错。 可日子是她自己过的,路是她自己选的,现在垂垂老矣回来,不管旁人怎么说,这一辈子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她带出去的 30 多个人,后来各有各的活法,有的混得好,有的过得一般,当年一起做的决定,到底值不值,怕是每个人心里都有本账。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吃里爬外,永不回国?她带领30名演员选择留美,如今垂垂老矣回来 齐淑芳这名字,在
墨魂
2025-07-21 14:02:01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