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红军经费从哪来?1945年,毛泽东手握一把算盘,流下了眼泪 在很多人眼里,长征是铁血、是战火、是枪林弹雨的军旅征程。但如果你真把它理解成单纯的军事行动,那就太片面了。那是一支靠理想走路、靠信仰吃饭、靠老百姓托举的队伍。他们走过的是万里征途,也是在现实泥泞中求生存的拉锯。 最现实的问题是什么?吃饭。还有衣服、子弹、药品、盐巴,哪样不需要钱?可红军是从哪儿弄钱的? 今天很多人聊长征,爱聊路线、战斗、将领,但很少人真正说清楚一个问题:这么一支几十万人的队伍,走在大西南崇山峻岭之间,他们每天的花销,是怎么维持下来的? 这就得说到一个人——毛泽民。 他是毛泽东的亲弟弟,小三岁,从小一起干农活、一起吃糠咽菜,后来一起投身革命。毛泽东擅长理论、善于指挥,毛泽民稳重务实,擅长管账。他不是在战场上指点江山的帅才,但在后方撑起经济保障的重任,可以说是顶梁柱。 1935年,红军进驻遵义,经历了极其关键的转折。毛泽东重新走到了前线指挥的位置,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没钱。 当时红军印了“红军币”,也就是“红军券”,希望能在当地流通,解决军费和后勤问题。问题是,百姓不认。不是他们刁难红军,是被现实逼的。之前国民党滥发钞票,各种“金圆券”烂大街,今天拿着能买米,明天就不值一文。老百姓被坑怕了。 红军券初来乍到,自然不被信任。 毛泽民焦头烂额,不知如何应对,只能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哥哥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一句话点醒了他:“没有货币的时候,老百姓靠什么交换?” 毛泽民立刻明白了。这个地方最稀缺的东西是盐——从四川翻山越岭运来的盐。红军刚打下遵义的时候,缴获了五吨盐,这在当时,是绝对的“硬通货”。 于是,毛泽民定了个规矩:只接受红军券换盐。1块红军券能买2斤盐,而用1块银元可以换10块红军券。换句话说,1块银元就能换到20斤盐。 这在当地简直是天大的便宜。结果呢?老百姓排着队来换红军券。那是他们第一次看见有队伍不抢不夺、不乱要,而是真正给百姓“实惠”的军队。 但真正体现红军精神的,还在后头。 因为战局变化,红军在遵义停留不久后就要转移了。那时市面上流通的红军券才十二天。一般部队换了地方,这些钞票自然就成废纸。但红军不是那样干的。 他们留下兑换点,把老百姓手里的红军券,一张不落,按原价换成银元。 这笔账,是毛泽民算的,也是毛泽民出的。他本可以含糊过去,说“战事紧急”、“以后再说”,但他没有。他知道,这不是几块银元的事,这是红军和百姓之间的信任账。 其实红军一直在坚持的,就是这样一套逻辑:我们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不占一针一线,不拿群众一分钱。 那时候的长征,经费来源从哪来?真的不靠掠夺,不靠“打土豪”一劳永逸。 除了群众支持,红军还有一些特殊“创收”方式。比如毛泽民曾经在湘西负责联系陈济棠部队,通过贸易往来换取给养。这事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走“灰色地带”的生意——跟地方军阀搞些交易,用枪支、盐、药品换些粮票、现银。别看这个方式听着像走钢丝,但那时候,就是靠这些办法,一点点挤出来经费。 毛泽东自己也动脑筋,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写信向宋庆龄求助,希望她向宋子文“借点钱”。宋庆龄没直接张口,但把孙中山先生的遗产拿了出来,还把自己房子抵押,凑出五万美元交给红军。这笔钱,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了命。 另外一个细节也特别能说明问题: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前,已经非常困难,粮食都快断了。毛泽东不得不向徐海东借钱。徐海东当时只有7000元,但知道中央的难处,毫不犹豫就拿出5000元。那是战友之间的信任,也是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 最让人心酸的,是毛泽民最终的命运。 1938年,他被派到新疆工作,做统一战线的工作。那时候新疆的军阀盛世才,表面上说是抗日,实则靠拢苏联、两边讨好。他最怕的,就是共产党在新疆扎根。 毛泽民到了新疆后,极力推行边区经济建设,这让盛世才很不安。于是,1942年,他找个借口把毛泽民抓了。开始还想劝降,甚至拿出一桌子烤全羊招待,说:“泽民兄,只要你为党国效力,这样的饭天天有。” 毛泽民冷冷回了一句:“我吃腻了你们的烤全羊,不如给我做一碗红烧肉。”他说这话不是为了吃什么,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不可能合作,你死了这条心。 盛世才气极,1943年将他秘密杀害,时年仅47岁。 毛泽民的死,直到两年后才传到延安。 1945年,张文秋从新疆被营救回来,带回来一个物件——一把算盘。那是毛泽民的随身之物,是他一生计算军费、管账做事的工具。 毛泽东接过算盘,愣住了。他认得那算盘,是他弟弟常带在身边的。张文秋含泪告诉他:“泽民两年前就牺牲了,我只带回了这算盘。” 毛泽东转过身去,默默流泪。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4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