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但当我们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时,环顾左右,我确实害怕了。美军放弃汉城,几乎是不战而退。三八线并不是打过去的,几乎可以说是走过去的。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大家都知道,但凡战场上的敌人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撤退,而不是溃退,那就要十分警惕了!” 1950年12月,联合国军在美国指挥下,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围困了中朝联军的后方。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朝联军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接连攻占了汉城等重要城市。这一系列的胜利似乎让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认为敌人已经溃不成军,胜利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彭德怀却在这时冷静地提醒所有人:敌人并没有完全溃退,尤其是在美军的大规模撤退中,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在那时的战场上,虽然美军放弃了汉城,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崩溃,而是有序地撤退。正如彭德怀所说的,“敌人不是溃退,而是撤退。”这种有序的撤退并非是美军的软弱,而是他们准备反攻的前奏。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并没有被胜利的气氛所迷惑。他从敌人的撤退中看出了一个大问题——敌人不仅不会就此退缩,反而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反扑。而一旦中朝联军继续向南推进,战线拉长,后方补给线受到威胁,再加上美军的空中优势和海上火力支援,势必陷入困境。彭德怀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战略上的冒进可能会让中朝联军面临毁灭性后果。 于是,彭德怀决定在敌人撤退时果断停止追击,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策略,暂时撤回部队,确保后方安全,同时做好防守准备。这一决定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特别是在苏联顾问和部分朝鲜人民军内部,很多人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放过敌人”,甚至批评彭德怀放弃了最有利的进攻时机。 然而,彭德怀没有被这些声音干扰,他以自己长期的战场经验和对敌人动向的判断为依据,坚决执行了自己的计划。这时,历史的智慧为他提供了答案。正如他后来说的,虽然他一生打过无数场仗,但在这一刻,面对战争背后的复杂局势,他也感到深深的恐惧与无奈。他知道,这个决定不仅仅关系到几万、几十万士兵的生命,更关乎整个战局的走向。 当时,彭德怀的选择在军事上是显得格外冷静和理性。敌人的反扑虽然还没有开始,但从敌人撤退的态势来看,接下来的一次大规模反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彭德怀的思维并不局限于眼前的胜利,而是考虑到未来战斗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他果断决定停下来,避免继续南进,等待敌人的反攻。 历史证明,彭德怀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美军的反攻很快展开。1951年1月15日,美军开始试探性反攻,1月25日进入了大规模反攻的阶段。这时,中朝联军已在严密准备和休整中,反而具备了更强的抵抗能力,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初彭德怀继续南下推进,中朝联军的物资补给线进一步延长,敌人可能利用海空优势发动夹击,那时的战局极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可能导致中朝联军的溃败。 所以,彭德怀的战略眼光和深远考虑无疑是打破敌人反攻的一张“王牌”。他的冷静、果断以及深思熟虑,成就了这一历史性的决策,避免了可能的灾难。
彭德怀一生打过4大败仗,军史上存在2种争议,我军至今引以为戒“1964年
【9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