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忽必烈所掌控的军队虽然比阿里不哥多一些,但是这并不足以确保他汗位的稳

曹勇说史 2025-07-20 19:33:46

1260年,忽必烈所掌控的军队虽然比阿里不哥多一些,但是这并不足以确保他汗位的稳固。尤其是当时的军队都掌握在各个宗王手中,这些宗王也有各自的想法,大都摇摆不定,随时可能反叛。 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1215年出生于漠北草原。他自幼跟随兄长蒙哥征战,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本领。驻守中原期间,他接触汉族儒士,学习治国理念,逐渐形成融合草原与中原文化的治理思路。他在金莲川驻扎多年,招揽了刘秉忠、姚枢等汉人谋士,麾下将士忠诚度高,队伍日益壮大。忽必烈善于赏赐财物,拉拢人心,身边聚集了蒙古贵族与汉人精英,形成了强大的政治与军事联盟。 阿里不哥,拖雷幼子,生年不详,长期留守哈拉和林,负责帝国后方事务。他熟悉军政调度,但性格暴烈,嗜酒成性,常在宴会上失态,滥杀无辜,导致部下离心离德。他崇尚草原传统,排斥汉化,身边多为蒙古旧部,缺乏多元支持。阿里不哥虽握有后方资源,但行事鲁莽,难以赢得广泛信任,逐渐失去宗王与将士的忠诚。 他们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克烈部贵族出身,掌管拖雷家族事务,精明强干,保障了家族的稳定。她于1252年去世,未能见证汗位之争的爆发。 1259年,蒙哥在征伐南宋途中病逝,未留遗嘱,汗位继承陷入混乱。蒙古帝国的忽里勒台会议虽是选汗传统,但军事实力与宗王支持才是决定因素。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三兄弟均有继承资格,其中忽必烈军力稍强,但阿里不哥占据哈拉和林,掌控后方资源与蒙哥嫡幼子,占据地利与合法性优势。宗王们各有算盘,忠诚摇摆,随时可能反叛,使汗位之争充满变数。 阿里不哥率先行动,迅速召集宗王,试图通过忽里勒台会议推选自己为汗。他遣使催促忽必烈从南宋前线返回,意图将其置于掌控之下。忽必烈以继续征战为由拒绝,实际是担心孤身回京有性命之危。他选择继续南征,希冀通过军事胜利提升威望,争取更多支持。然而,南宋战事僵持,久攻不下,忽必烈的计划受阻。 1260年初,阿里不哥集结大军南下,兵分两路进攻忽必烈后方开平城,试图夺取关中作为跳板。忽必烈果断放弃南宋前线,率军北返,迎战阿里不哥的军队。他在关中布下重兵,击溃阿里不哥的将领浑都海与阿兰答儿,挫败其进攻计划。同年5月,忽必烈在开平城召集部分宗王,自行召开忽里勒台会议,宣布即位为汗,但因多数宗王未到场,其汗位合法性受到质疑。 阿里不哥则在哈ラ和林称汗,得到蒙哥旧部与部分宗王支持。两汗并立,帝国分裂,内战全面爆发。1261年秋,阿里不哥集结重兵进攻昔木土脑儿,试图一举击败忽必烈主力。忽必烈早有准备,指挥部队设伏,击溃阿里不哥的军队,迫使其退回哈拉和林。此战后,阿里不哥威望大跌,部下士气低落。 忽必烈在战场上占优,同时擅长拉拢人心。他驻扎中原多年,深谙赏罚之道,战后常分发金银财物,赢得将士忠诚。阿里不哥则因暴虐失德,嗜酒后滥杀部下,导致人心涣散。许多宗王与将士逐渐倒向忽必烈,使阿里不哥的处境日益艰难。 1262年,旭烈兀成为关键变数。他本有争汗之心,但因远在西域,未能及时赶回。看到阿里不哥节节败退,忽必烈遣使承诺将西亚领地划归旭烈兀。旭烈兀权衡后选择支持忽必烈,派兵牵制阿里不哥后方,进一步削弱其力量。 察合台汗国也因不堪阿里不哥的苛索,转而投靠忽必烈。1263年,阿里不哥率军西征,短暂占领察合台汗国,但因高压统治失去部下支持。蒙哥嫡幼子玉龙答失等宗王纷纷投降忽必烈,阿里不哥的大后方彻底崩溃。1264年,阿里不哥走投无路,亲自前往开平城投降。忽必烈宽宥其罪,将其软禁于大都,阿里不哥从此退出权力舞台,郁郁而终。 忽必烈巩固汗位后,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开启了中原与草原融合的新时代。他吸取汗位之争的教训,削弱宗王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0 阅读:33
曹勇说史

曹勇说史

曹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