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玩腻了”?一语道破天机,两岸未来再无折中? 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近来的一句话,戳破了两岸关系中那个心照不宣的默契。他直言,既然不想接受“一国两制”,那或许就只剩下“一国一制”的选项。 此话出自一位台湾前任领导人之口,其释放的信号,远比表面听来更加沉重。 大陆的立场向来清晰,几乎未曾给折中方案留出空间。在他们看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并非一道商榷题,而是一个既定事实。因此,争论的焦点早已从“要不要统一”,悄然转向了“如何一”。 而台湾方面,过去几十年最擅长的“拖字诀”似乎正快速失效。寄望于时间能换来国际局势的改变,这种策略在大陆明确的日程表前显得一厢情愿。 这就好比打牌时,总想等一张未必会来的牌,结果反而错过了出牌的最佳时机。这种拖延不仅是战略误判,其代价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民生上。 去年大陆提议恢复两岸农业合作对话,台当局却迟滞半年方才回应,直接导致芒果与释迦错过了销售旺季,果农损失超过两亿台币。 当幻想的泡沫被戳破,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便愈发清晰。在全球181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背景下,台湾依靠“金元外交”维持的所谓“邦交国”仅剩寥寥十数个。 洪都拉斯与台湾“断交”时,台当局投入的两亿美元援助未能挽回局面;而大陆与洪都拉斯建交后,随即签下50亿美元的基建项目,对比鲜明。 进一步看,岛内一些人敢于“拖延”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美国会撑腰”的幻觉。美国售卖些武器、派几位议员到访,便足以让一些人产生勇气,拒绝所有和平方案。 但指望美国真的靠谱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早已言明,让美国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开战无异于痴人说梦,国际关系终究是利益的博弈。 阿富汗撤军的仓皇景象尚在眼前,乌克兰战争中美国划出的“出钱出武器,但不派兵”的底线也再清晰不过。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将身家性命全然押注于他人的承诺,本身就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赌博。 与虚无缥缈的外部支持形成对照的,是大陆方面对统一不可动摇的战略意志。台湾地处“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对大陆而言,这不仅是历史叙事中的统一大业,更是关乎战略安全与发展空间的现实议题。 近年来的军舰建造、常态化演习,以及经济和外交层面的布局,都是在为这个“必须完成的任务”铺路。去年的“联合利剑”演习,一度让台军的雷达屏幕上光点密布。 《反分裂国家法》更是明文规定,一旦出现法理“台独”事实,非和平手段可随时启用。 吊诡的是,政治上的渐行渐远,却与经济上日益加深的捆绑并行不悖。2024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接近700亿美元,相当于每日从大陆净赚1.9亿美元。 更不必说台商在大陆的巨额投资,例如台塑集团仅在宁波的石化项目就投资了120亿美元。 一边是大陆暂停ECFA部分关税优惠,台南的凤梨酥小作坊因成本上升而倒闭;另一边,台东的释迦价格在2021年被暂停输入大陆后,从每斤70台币暴跌至15台币,果农在社交媒体上直播砸烂水果以示绝望。 台当局推行多年的“新南向”政策,收效甚微,2024年对东南亚的出口额尚不及对大陆出口的零头。更深层的依赖在于产业供应链,台湾八成的芯片制造设备需从大陆进口,台积电南京厂的存续,对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都至关重要。 民进党当局一方面限制陆客与陆生,导致高雄六合夜市三分之一的摊位倒闭,旅游业者叫苦不迭;另一方面,民间交流的热度却无法阻挡,2025年一季度仅福建口岸的两岸直航旅客就超过60万人次,民众早已用脚投票。 这种经济与政治的撕裂,或许正源于一个和平选项的逝去。几十年前,“一国两制”的构想被提出时,本意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一个充满弹性的和平方案,它承认两岸的差异,并允许台湾在统一后保留自身制度乃至军队。 可以说,这是一个极为宽松的选项。然而,随着台湾内部的政治操弄,尤其是在教科书中将大陆塑造成“敌对国家”,加之赖清德当局不断宣扬的“新两国论”,使得这个选项在台湾社会被严重“污名化”。 许多年轻人一听到“一国两制”便联想到自由的丧失,这种恐惧氛围让理性讨论变得异常困难。 当一扇最好走的大门被自己亲手关上,剩下的路只会越来越窄。 因此,马英九的这番话,与其说是耸人听闻的警示,不如说是在陈述一个正在逼近的现实。 当和平统一的善意与耐心被消耗殆尽,外部的所谓“靠山”又不可指望,面对一个实力和决心都与日俱增的对手,历史的趋势不会因任何一方的拖延而停下脚步。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或许早已写定。
在向台湾出售稀土这件事上,我们确实有点像无知孩童的做法。祖国大陆每年输出6000
【1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