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不要国籍,也要破解北斗!”清华学霸高杏欣在2007年留学美国时,提前泄露了北斗的民用编码,并交给了美国,试图以此换取绿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现在对此深感后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高杏欣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研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位来自黑龙江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专业方向是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 当时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正处于建设初期,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公开资料,北斗二代系统于2007年开始发射组网卫星,计划向全球提供免费的民用定位服务。 高杏欣在导师指导下,使用实验室的信号接收设备分析了北斗卫星发射的民用信号。这种研究在学术界很常见,她此前已经对欧洲伽利略系统和美国GPS系统进行过类似分析。 2009年,高杏欣完成了关于北斗民用信号结构的技术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信号频率、调制方式、伪随机码等基础参数。这些信息原本就属于民用公开范畴,各国导航系统都会在适当时机向国际社会公布。 美国空军技术研究实验室获得这份报告后,在2009年10月的一次内部简报中将其描述为“成功获取中国北斗系统技术参数”。随后,美国《航空周刊》刊登了相关报道。 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高杏欣发表了一些言论。据2009年11月《科技日报》引述外媒报道,她曾表示愿意为技术研究付出代价。这些言论在国内引起争议。 事实很快得到澄清,2012年4月,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文件显示,高杏欣2009年分析的信号参数与官方公布的民用信号规范完全一致。 北斗系统总设计师谢军在2012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表示,北斗民用信号本就计划向全球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和使用。军用信号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加密体系。 高杏欣的职业发展并不顺利根据美国移民局公开的案例统计,2015年她以“杰出人才”类别申请绿卡被拒。移民局的理由是其提交的研究成果不具备突出贡献。 《环球时报》2016年的一篇报道提到,由于曾接触中国航天技术,高杏欣在美国航天领域就业受限。她无法进入NASA等机构工作,也难以参与涉密项目。 2020年,《南华早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报道。文中提到,高杏欣曾通过中介联系国内高校,但多家单位在了解其背景后婉拒了合作请求。 目前,高杏欣在硅谷一家中型软件公司担任数据工程师。根据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公开信息,她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商业数据分析软件,与导航技术无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的同届同学大多在国内航天领域发展良好。清华大学2007届电子工程系毕业生中,有12人参与了北斗三号系统的研发工作,其中3人已成为项目负责人。 截至2023年底,北斗已为全球137个国家提供服务,在轨卫星45颗,定位精度达到2.5米。在中国境内,北斗的使用率已超过GPS。 对个人而言,职业选择往往伴随着价值判断。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个人选择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责任。 高杏欣的经历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科技工作者面临着更复杂的选择。技术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技术应用的方向和目的,往往决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职业轨迹和人生走向。
“我宁愿不要国籍,也要破解北斗!”清华学霸高杏欣在2007年留学美国时,提前泄露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20 09:28:32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