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苏和中国对二战起止时间界定为啥不一样?因为这场“时间战争”背后,隐藏着历史解释权、国家创伤记忆与政治合法性博弈。 英国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起点,核心逻辑是“大国宣战即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因为波兰是英法盟国,其被入侵触彻底打碎了英法绥靖幻梦。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随后占比全球1/4领土的英联邦国家自动卷入。 这种定义就是“欧洲中心论”霸权叙事,简单粗暴地将二战视为“欧洲秩序保卫战”,刻意淡化亚洲战场。正如历史学家所批评的那样:“当英国说世界时,实际指的是大西洋两岸的白人殖民地网络。” 其实,这种“欧洲中心论”叙事极其幼稚且可笑。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去衡量,那拿破仑战争也应该算“世界大战”,毕竟英国联合沙俄、奥地利、普鲁士、奥地利等组织了多次反法同盟。 美国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作为二战起点,次日美国对日宣战,随后德意对美宣战,美国全面加入二战。实际是为了塑造美国“被迫参战的救世主”形象,以及罗斯福需要向孤立主义盛行的民众,解释为何要跨洋作战,凝聚国内共识。 珍珠港叙事将美国包装成了“自由世界突然被偷袭的无辜受害者”,既掩盖其战前对日本法西斯的经济制裁,又为战后领导权铺路。1945年,美国强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定为全球官方名称,正是这种话语权的终极胜利。 如果按照英美叙事逻辑,最高兴的是德国和日本。从日本角度看,如果按照美国定义的1941-1945年,那1931-1941年,日本前面10年的侵华战争就可以被排除在二战之外。 这就意味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1938年重庆大轰炸等暴行可以被辩解为“局部冲突”。日本教科书至今仍将侵华战争称为“日中事变”,正是利用这种时间切割术淡化罪责。 德国乐见英国将二战界定为1939-1945年,因为这掩盖了德国更早的扩张:1936年派兵重新武装莱茵兰地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所以,纽伦堡审判时,纳粹高官辩称:1939年前的行动均未引发世界大战,试图将罪责压缩至6年。 苏联将1941年6月,纳粹德国以“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作为二战起点,主要是为了构建苏联“被动受害的英雄叙事”,突出其反侵略叙事,强调“卫国战争”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此外,这样还可以掩盖苏联在1939-1941年,通过《苏德条约》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进攻芬兰等事件。如果以1939年9月为起点,就会暴露其早期与纳粹德国的合作,那战争性质就会变成:法西斯分赃不均,发生火拼! 中国将二战起点界定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因为这是我们国土沦丧的原点。东北抗日联军在零下40℃的密林中死战,杨靖宇将军牺牲后胃中仅有树皮棉絮,这些悲壮叙事需完整的时间载体去呈现。 其实,“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关键步骤。日本通过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建立了二战第一个侵略策源地。这种有预谋的侵略行为与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具有同等破坏性。 从1931年局部抗战到1937年全面抗战,中国战场始终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都属于同一侵略链条。 欧美长期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为二战起点,实际是忽视了中国军民14年抗战历史,忽视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17年,中国教育部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中国战场被美西方刻意忽视的抗争。 其实,二战可以有无数个起点,取决于你站在哪座坟墓前。其时间界定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历史不是过去发生的合集,而是当下需求的投射。 当英国将二战简化为“欧洲六年战争”时,实际是在为殖民体系的谢幕挽尊。当美国聚焦于珍珠港时,实际是在将霸权崛起神圣化,掩盖其战前与法西斯的经济合作。当苏联聚焦于自己被入侵时,实际是在包装“共产主义拯救人类”。 中国14年抗战正名,不仅是还原历史,更是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史观起义。如今,是时候承认二战始于被遗忘者的苦难,而非英美苏等大国的宣战书。因为文明真正的敌人,并非异族入侵,而是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俄罗斯军事专家:美国现在才明白,中国是天然的超级大国。现在美国国内其实也在反思,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