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许光达却说:不许去。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优良家风故事丨许光达:“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开国大将许光达:视名利淡如水) 1959年夏天,北京101中学的老师往西翠路装甲兵大院跑了一趟,原本是想家访学生许延滨。 这孩子在学校成绩拔尖,老师打算推荐他公费留学。 可填表时发现这孩子只写了母亲名字,父亲那栏空着。 那年头出国要政审,老师心里犯嘀咕这爹是谁。 等真进了大院见到许延滨父亲,老师眼镜差点跌碎。 开国大将许光达正站在院里给花浇水呢! 许光达1908年生在湖南长沙,原名叫许德华。 这人打小有志向,17岁入共产党,18岁考进黄埔军校。 南昌起义扛过枪,抗日时期带过兵,解放战争那会儿指挥装甲部队横扫西北。 建国后毛主席点名让他组建装甲兵,当上了首任司令。 1955年授衔闹得沸沸扬扬,好些军官嫌衔给低了闹情绪。 毛主席听说后直摇头:“男儿有泪不轻弹,没评衔时就现原形。” 可许光达偏往后退,他郑重其事写了《降衔申请》往上递,觉得自己够不上大将军衔。 这份申请传到中南海,毛主席捏着纸对朱德他们说:“光达是面明镜,照出共产党人的心。” 1956年老家来电报:父亲没了。 哥哥催他回乡主事,还特意交代带几十匹白布办丧。 许光达捏着电报在屋里转了三圈。 妻子邹靖华劝他:“老人最后一面,该回去的。” 可他想得更远:司令员带白布回老家,乡亲们怎么看。 红白事大操大办,中央刚说要破旧俗呢! 最后派了个懂湖南风俗的干事回去,临行前立下三条规矩:不搞迷信、劝住亲戚、开销不准超五百。 结果丧事真按新规矩办了,连棺材都是村里木匠打的。 1961年闹饥荒,装甲兵大院成了避难所。 天南地北的亲戚拖家带口来蹭饭。 许光达紧急开会立规矩,干部亲属来京只准住三天。 刚说完这规矩,他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就饿晕在大院门口。 炊事员熬了粥,哥俩喝完看见司令家饭桌。 一盆棒子面窝头,半碗咸菜疙瘩。 四哥扯着六弟说:“咱别给五弟添乱了。” 第二天执意要走。 许光达翻出存了八年的汾酒,三兄弟分着喝了饯行酒。 没想到六弟饿死在河南安阳火车站,医院剖开肚子发现胃都瘪了。 大院里有闲话说司令铁石心肠,可他连眼泪都往肚里咽。 许延滨这娃命更苦。 1942年刚断奶就跟着爹妈上前线,妹妹玲玲得了恶疾没救过来。 许光达把闺女照片塞进党章,贴身藏了二十年。 1959年老师找上门时,许延滨正憋着劲要考哈军工。 留学名额多少人眼红,许光达却摆摆手:“高干子弟出去,人家准给特殊照顾,反倒害了孩子。工农子弟更需要这机会。” 班主任急得直跺脚:“我们真不知道他是您儿子啊!” 最后还是拗不过司令。 后来许延滨从装甲兵学院干起,靠自己本事当上少将,在中国科学院搞科研。 有回记者问他遗憾吗,他摇头:“爹教会我两件事,担当放肩上,私利丢脑后。” 特殊年代里,这面“明镜”终究碎了。 有人翻旧账说他六弟活活饿死,说他卡着儿子前途。 可装甲兵退伍老兵记得清楚:三年困难时期,许司令把特供的牛奶全送去幼儿园。 研究所研究员忘不了,他批条子把进口计算机让给地方大学。 现在西翠路大院的老槐树还在,树底下摇蒲扇的老人常说:“许司令家的规矩啊,比装甲钢还硬气。你看现在电视里那些个蛀虫,哪个不是从坏规矩开始的?”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5年授衔的时候,陈赓其实心里挺没底的,他战功显赫,却卡在了一个硬杠杠上:红
【16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