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看到一段访淡录,是抗战老军人丁占伟回忆昔日峥嵘岁月的故事。1941年丁

静望天涯心自悠 2025-07-19 18:15:15

最近读书,看到一段访淡录,是抗战老军人丁占伟回忆昔日峥嵘岁月的故事。1941年丁占伟参加新四军,后成为医生,打了八年仗,1950年调至华北空军第6航空学校,任航空医生。据他回忆:“当航空医生期间,我吃飞行灶。空军灶别十分复杂,不同的灶别,配搭的营养也不同,分一到十二号灶,都由上级规定。其中十一号、十二号灶最差。教员吃六号灶,飞行学员吃七号灶,士兵吃十二号灶。我们只是驾驶学校的普通飞行员呢,如果是驾驶高级飞机的驾驶员,或者是部队的教练,可能灶别更细。不管国家如何困难,空军的物资供给还是保证的,即使在1958年,牛奶、面包、黄油、鸡蛋、水果都少不了供应。” 我早就听说那个时代飞行员吃“战争四号灶”,还从未听说飞行灶竟然分十二级。凡事最好搞个明白,于是我上网搜索。 根据搜索结果,1950年代中国空军的伙食标准(俗称“飞行灶”)并非全部按十二等级划分,大多数飞行单位都是根据兵种、岗位和任务需求分为几类灶别(大灶、中灶、小灶、空勤灶、地勤灶),其中“战争四号灶”是特殊时期的高标准灶别。以下是具体信息: 1950年代空军的伙食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而非十二等级: 空勤灶(四类灶):专供飞行员,全军最高标准。1950年代初期每日约2.5元,后逐步提高至3.5元(部分试飞部队可达5元)。 全天供应牛奶、鸡蛋、肉类、水果、巧克力等,确保高热量、高蛋白和维生素充足。 特殊规定:战斗英雄(如击落多架敌机的飞行员)可终身享受空勤灶待遇。 干部灶(三类灶):供后勤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每日0.6元。 地勤灶(二类灶):供机务人员,每日约0.9元,低于空勤灶但高于普通陆军。 大灶(一类灶):普通步兵标准,每日0.45元,供警卫连等非技术岗位。 “战争四号灶”是抗美援朝等战争时期对空勤灶的临时升级版,标准更高(如每日4.7元),专门提供给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飞行员。 空军司令刘亚楼曾下令:“飞行员想吃龙肝凤胆,空勤灶也要做出来!”。 供应特点:增加高能量食品(如罐头、巧克力)和抗疲劳食物(如咖啡),并严格限制易产气或油腻食物,例如各类豆子和肥肉。 革命老军人丁占伟的回忆应该也没有错,在航校中应该也有不同于作战部队的“飞行灶”别,多种灶别加在一起,就有了十二种“飞行灶”。毕竟飞行学员还不是真正的作战单位飞行员,他们的伙食应该在四类灶和三类灶之间,军医则应该又是一个等级,所以灶别又不同。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静望天涯心自悠

静望天涯心自悠

静望天涯心自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