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北打响的血战,说到底,是一场双方都赌上“命门”的肉搏战。
俄军压上了三个摩步旅加一个团,乌军顶上了三支精锐突击团和两个机械化旅,换句话说,这不是普通的攻坚战,这是俄乌都要在这里“定输赢”的大棋盘。
俄军为什么选红军城?不是突然灵感爆发,而是战略压顶的必然。红军城,北边通罗金斯科,南连T0515,西接后勤线,东向则是整个顿涅茨克的支撑点,一旦失守,乌军整个东线防区就像被拉开了裤腰带,空挡大得可怕。
而且你看现在的战况,俄军无人机压制力强到啥程度?别洛泽尔斯科耶那条铁路原本是乌军重要补给线,现在被炸得像筛子。西方援乌的重装备现在根本送不过来,乌军只能拉着民用皮卡硬顶,还得在车顶装个电子战模块祈祷别被炸了。这就是乌军的现状——“拼尽全力,只求不死”。
但说实话,俄军也不轻松。他们要拿下红军城北,就必须先把罗金斯卡娅矿区那个60米高的废石堆搞下来。为什么?因为那是这个区域唯一能压制全局的制高点,站上去就是打CF开了透视挂,乌军在谁哪儿动都逃不过眼。现在双方围着这块石堆打得头破血流,谁抢下来,谁就能“决定明天的地图”。
而在红军城的东南部和南部,俄军也没闲着。他们一边扫荡沃尔奇亚河以南村庄,一边沿H15公路往伊斯克拉突进,目标直指加夫里洛夫卡——第聂伯州的东部咽喉要道。只要这里一丢,乌军整个东南后路就得改写,俄军可以直插新帕夫利夫卡,也可以折向波克罗夫斯科耶,绕着大圈从后边包过去。
这才是俄军所谓“夏季攻势”的真正用意:不是玩命打穿,而是稳稳地布子,围而不打,耗而不战,等你资源断了、兵力没了,再一口吃下去。
不过说到苏梅方向,乌军确实打出了点气势。孔德拉托夫卡、安德烈耶夫卡、阿列克谢耶夫卡这些地段的反攻不是嘴上说说,是真的有人拼命往前冲。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推进太碎片化了,一会儿包抄瓦拉基诺,一会儿又回头打尤纳科夫卡,搞得像拳头没攥紧,一下子打不穿。你看俄军那边反而灵活转进,从亚布洛诺夫卡反包瓦拉基诺,这节奏掌握得还是他们手上。
别忘了现在正是泽连斯基下“死命令”的阶段——坚守50天,挺过特朗普的“最后通牒”。这就意味着什么?乌军很多战术已经不管代价、不讲逻辑了,只为了顶住。你说从军事理性来看,这是一种战术误判,但从政权生存角度讲,他们没得选。
而且这场仗已经不止是乌克兰的事了。你看看路透社报道的那段——乌克兰允许外国军火商把战场当“实验田”,亲自上前线测武器。说白了,乌克兰已经彻底沦为一块武器试验地。这不是我们熟悉的国家战争模式,而是“多国武器工作坊”,外企来试炮、测导弹、修算法。战场成了技术迭代的修罗场。
这就带来一个更深层的变化:未来战争的主角,可能不仅仅是政府军,而是某种“武装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