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下狠手。 俄罗斯这三年多确实下了血本——导弹炸塌了哈尔科夫的军工厂,无人机掀翻了第聂伯罗的雷达站,炮弹炸平了顿涅茨克的弹药库。可你猜怎么着?乌克兰的兵工厂还在冒烟,前线士兵的钢盔照样在雪地里闪着光,连基辅街头的咖啡馆都还能听到年轻人聊“明天去征兵处报到”。俄罗斯军事专家最近翻着作战记录直挠头:按说把军工链砸个稀碎,乌军早该没子弹没坦克了,咋就越打越有精神? 问题的症结藏在乌克兰的“造血能力”里。去年冬天,我在利沃夫见过个修自行车的老头,他后院藏着半车库西方援乌的反坦克导弹零件。“德国人送导弹,波兰人送零件,美国佬连维修手册都用俄语印好了。”老头边组装边笑,“俄罗斯炸了我们三个车间,可我们在地下车库又搭了俩新车间——你炸得完地下的,还炸得完人心吗?”数据显示,三年间西方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超千亿美元,从“艾布拉姆斯”坦克到“爱国者”导弹,从单兵夜视仪到卫星通讯设备,乌军的装备水平反而比战前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更扎心的是乌克兰的“战争动员”。我在哈尔科夫郊区遇到个女教师,她白天教数学,晚上在社区中心教年轻人包扎止血。“学校停课了?那就把教室改成急救站;面包房炸了?家家户户支起大锅煮粥。”她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如何用汽车电池给电台供电”“地下室怎么防炮弹冲击波”。这种全民皆兵的状态,让俄罗斯的导弹打击效果大打折扣——炸毁一个指挥中心,三天后另一个临时指挥部又在废弃超市挂牌了;摧毁一段公路,农民开着拖拉机就能绕出三条新路线。 俄罗斯现在终于明白:单纯靠“砸导弹”打不垮一个“打不碎”的国家。据《消息报》报道,俄军方最近在讨论“下狠手”的新策略——重点打击乌克兰的粮食出口码头、西方援乌物资运输线,甚至考虑切断欧洲对乌的电力供应。但问题又来了:乌克兰的粮食码头大多在黑海沿岸,俄海军虽然控制着部分海域,可乌军早把部分粮食通过陆路转运到波兰;西方援乌物资走的是海运+陆运双通道,一条线被炸,另一条线立刻加派人手。 说白了,战争打到最后拼的是“谁能撑得更久”。俄罗斯有能源和人口优势,乌克兰有西方支持和民心士气。就像两个摔跤手,一个力气大但动作慢,一个灵活但耐力足,谁先把对方耗趴下才是关键。现在俄罗斯想“下狠手”,可乌克兰早不是三年前的样子了——他们学会了在废墟里建医院,在轰炸间隙种小麦,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直播“今天又修好了一辆坦克”。这种韧性,可比钢筋水泥难对付多了。#俄乌战争# #俄罗斯军事战报# #俄罗斯导弹误炸# #战争现状# #俄乌军事战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
国际析局者
2025-07-19 13:45: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