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选太子时,为何放着几乎跟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高煦不选,而挑了瘸腿的胖儿子朱

帝王八卦 2025-07-19 13:39:50

朱棣选太子时,为何放着几乎跟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高煦不选,而挑了瘸腿的胖儿子朱高炽?其实,朱棣这步棋走得很妙。 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朱棣下诏:“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这道诏书背后,是朱棣长达两年的权衡挣扎。论性情,次子朱高煦勇猛善战、敢作敢为,活脱脱是朱棣年轻时的翻版;论功绩,朱高煦在 “靖难之役” 中多次于危难之际救下朱棣,白沟河之战率精骑冲阵,东昌之战单骑护主突围,浦口之战更是亲率番骑斩杀南军主将,堪称朱棣登基的第一功臣。 反观长子朱高炽,不仅身患足疾、行动不便,性格也偏向仁厚宽和,与朱棣的的作风是一点都不像。 然而,朱棣的选择绝非心血来潮。这场看似违背 “择贤任能” 常理的立储决策,实则是做出的精妙布局。 朱棣登基时的明朝,经过四年 “靖难之役” 的摧残,呈现出严重的战争创伤。此时急需的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朱高炽在靖难期间的表现已经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当朱棣率军南下与建文帝军队鏖战时,朱高炽奉命镇守北平。 面对李景隆率领的数十万大军围城,朱高炽展现出惊人的镇定与智慧。他一方面组织军民加固城防,亲自登城督战;另一方面优抚百姓,开仓放粮,甚至为守城士兵的家属送去棉衣棉被,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最终,这支仅有万人的守军成功抵御了几十万大军的进攻,为朱棣保住了根本之地。 战争结束后,朱高炽监国期间的作为更让朱棣刮目相看。他推行的 “宽恤民力” 政策包括:减免山东、河北等地三年赋税,释放建文朝因言获罪的官员家属,改革洪武时期严苛的刑罚制度。 这些举措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使凋敝的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户部尚书夏原吉向朱棣汇报:“仁孝太子监国,岁减赋百万石,民力渐苏。” 相比之下,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在和平时期反而成为短板。 朱高煦就藩期间,纵容部下劫掠百姓,强占民田,引发当地土司叛乱;在青州镇守时,又因与地方官争夺盐税而大闹官府。 这些行为充分暴露了朱高煦缺乏治理地方的耐心与智慧,更擅长破坏而非建设。朱棣晚年北征蒙古时,曾让朱高煦参与军务,结果他一味主张强攻,忽视后勤补给,导致大军在克鲁伦河一度遭遇断粮危机。 对朱棣而言,他所依赖的是两大集团,一是跟随他靖难的勋贵武将集团,二是治理国家的文官集团。而朱高炽与朱高煦恰好分别成为两大集团的代言人。 朱高煦凭借战功与武将集团形成天然同盟。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等靖难功臣多次向朱棣进言:“二殿下英武,类先帝,宜立为储。” 在武将们看来,朱高煦与他们同生共死,若登基后必然会维护武将集团的利益。这种结盟在战争时期是优势,但在和平年代却成为隐患 , 武将集团过度掌权,容易引发军阀割据的风险,这是朱棣绝对不能容忍的。 相比之下,朱高炽与文官集团的关系更为融洽,他与解缙、杨士奇等文臣关系很好。在监国期间,朱高炽多次采纳文官建议,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取士规模。 朱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通过立储巧妙地实现了权力制衡。选择朱高炽,意味着向文官集团释放信任信号;同时保留朱高煦的亲王身份,又能安抚武将集团的情绪。 这种平衡在永乐年间的重大决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棣既让朱高炽监国处理日常政务,又让朱高煦跟随自己北征蒙古,使文武两大集团各得其所。 朱棣与朱高炽的性格差异,恰恰构成了完美互补。朱棣雄才大略但也猜忌多疑,朱高炽的仁厚宽和恰好能弥补朱棣的严苛。 朱高煦的性格缺陷则在对比中愈发明显,他不仅骄横跋扈,而且缺乏远见。在被封为汉王时,他拒不前往封地云南,强留南京,暗中培养势力。 在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更是公开宣称:“我战必胜,功必高,何嫡庶之有?”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注定无法成为合格的君主。 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病逝,朱高炽顺利继位,是为明仁宗,他登基后系统性地纠正永乐时期的弊政:释放因言获罪的官员,废除宫刑等苛法,整顿吏治,使得社会矛盾迅速缓和。 可惜的是,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死。朱高煦此时仍未放弃野心,他趁朱高炽病逝、太子朱瞻基前往北京奔丧之机,计划在途中设伏截杀。 但朱瞻基早已察觉朱高煦阴谋,提前绕道回京继位,是为明宣宗。不久后,朱高煦发动叛乱,可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得人心, 地方官员纷纷上奏其罪状,百姓不愿附从,就连当年跟随他的旧部也多有叛离。 最终,朱瞻基御驾亲征,仅用二十天就平定叛乱,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内。 这场叛乱的迅速平定,从侧面印证了朱棣立储决策的正确性,朱高煦只是像朱棣,论能力手段,还是差的太远。 “仁宣之治” 期间,明朝的国力发展很快,《明史》评价这一时期:“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朱棣当年做出的那个抉择。#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