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赌得就是你用电,以后不要钱!并且看现在的趋势,我们已经赌赢了。 高铁是喝电的,而中国这十年把太阳能、风能玩出了花。2023年光伏装机量突破4.9亿千瓦,相当于22个三峡电站;风电装机超4.8亿千瓦,每年发的电够全北京用12年。 更绝的是电价,内蒙古的光伏电价跌到每度0.25元,青海的风电电价0.22元,比很多地方的居民电价还便宜。当别的国家还在为油价涨跌揪心时,中国的高铁用电已经接上了“白菜价”的新能源,这成本优势简直是开了挂。 而飞机喝的是航空煤油,价格跟着国际油价跑。2022年油价涨到140美元一桶时,国内航空公司全年亏了2160亿,相当于每天烧掉6个亿。 而高铁全国高铁电气化率100%,2023年用电里有35%来自风电光伏,而且这个比例每年还在涨。 就拿广州到武汉来说,高铁二等座463元,坐飞机全价票常破千元,赶上高铁提速到350公里,耗时差不多,但高铁不怕天气延误,还能手机充电刷视频,老百姓自然用脚投票——2023年高铁客流达26.9亿人次,是民航的4倍多。 有人说建高铁烧钱,一条京沪线投资2209亿,但回报更是惊人。高铁拉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跑,贵州通了高铁后,旅游收入5年涨了3倍,连小县城都通了“高铁快递”,农产品出山成本降了40%。 更长远的账在能源安全上——2023年中国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71%,而电力对外依存度不到1%,发展高铁相当于给交通装了“国产心脏”,不怕别人卡脖子。 这场赌局的关键,是中国提前布局了整个能源产业链。西部的戈壁滩上,成片的光伏板像蓝色海洋,新疆的风车阵转起来能“追着太阳跑”;特高压输电线路像超级充电宝,把西北的绿电直接送到珠三角、长三角,损耗不到5%。 更厉害的是储能技术,2023年锂电池成本比2013年降了85%,青海的“绿电走廊”已经能做到30天全靠风电光伏供电,这意味着未来即便晚上没太阳、没风,电网也能靠储能电池稳当供电,高铁用电几乎能做到“全天候自由”。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高铁早就实现了自主化。复兴号动车组4万多个零部件,能辐射600家配套企业和1500家二级供应商,形成5倍的产业拉动效应。 京沪高铁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岗位达420万个,沿线站点周边土地溢价总额达1.2万亿元,有些地方还把土地收入反哺高铁建设,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在环保方面,高铁的碳排放优势更是碾压航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显示,民航碳排放因子约为高铁的3.6倍—3.9倍。 2019年高铁每人每公里全过程碳排放约30.48gCO₂,而民航达108.3gCO₂—112.9gCO₂。如果未来公路与民航的出行量能部分转移到高铁,中国客运交通有更大可能在2035年前实现碳达峰。 中国高铁的成功,还体现在国际影响力上。印尼的雅万高铁、土耳其的安伊高铁,都是咱用绿电高铁技术砸开的市场。2023年雅万高铁投入商业运营,成为东南亚第一条高铁,中国高铁技术从此走向世界。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国际硬通货”,出口创汇的潜力不可估量。 有人可能会问,国铁集团负债万亿且每年亏损百亿,为啥还在拼命建高铁?这里面有个更精密的逻辑:高铁每投资1亿元,可直接带动冶金、建筑、制造等关联产业投资3亿元左右,创造就业岗位2200多个。 而且随着电价不断下降,高铁的运营成本还会持续降低。假设未来电价下降30%,高铁能耗成本就将减少40%,这就像在沙漠里铺设输油管,赌的是未来油井必喷发。 现在,中国高铁已经形成了“充电宝效应”。兰新高铁在戈壁滩铺设的500兆瓦光伏板,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的电量反向输送给电网。这种“用铁轨输送阳光”的创新之举,让高铁从单纯的能源消费者华丽转身为能源生产者。 这场赌局的本质,是用今天的基建投入,买明天的能源主权。当其他国家还在为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头疼时,中国已经让高铁跑在了“用之不尽”的绿电轨道上。 如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4.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武汉,高铁让中国大地变成了一个“一日生活圈”。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度假,高铁都以其高效、舒适、环保的优势,成为老百姓的首选。 事实证明,中国发展高铁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这场关于能源的豪赌,我们不仅赌对了,还赢在了起跑线上。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和电价的持续降低,高铁将继续引领中国交通的变革,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柱。中国高铁,正在用速度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现在才明白,当年参与高铁谈判的人员有多明智!美国这次放开H20的出口,说到底
【1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