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主给出泥板为什么会保存四千年的答案,给大家分享一下,做个参考: 两河流域干

錢于晋 2025-07-18 23:42:05

一位知主给出泥板为什么会保存四千年的答案,给大家分享一下,做个参考: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气候本身就适合保存。 楔形文字是刻、压在富含硅、铝氧化物湿润的黏土上的,本身印记就比较深,比较抗造,乌鲁克Ⅲ期泥板(公元前3100年)平均凹痕深0.5cm。 然后烤制使其固化,耐久性本身比较强。尼普尔神庙账簿(公元前1800年)窑温达800℃生成玻璃化釉层,硬度≈莫氏4.5级。 另外,其实损坏的泥板才是大多数而且残片居多 。 我对他的回答简要说明一下: 1.作者看来是非常专业的人士,这说明到知上去学习是必要的,真有高人,而不是用一眼假断文物之流,靠不合常理搞学术之辈。 2.作者是东北那片儿的人,抗造,东北话,我也是东北的。当然,也可能是华北西北的,因为这个词在那些地区也有。 3.泥板如何分期,这个我真不知道,没读过相关文章书籍,乌鲁克III期,这应该是其中一个分期。我知道泥板有分期,以文字的发展情况为依据,从纯粹的象形,到后来的表意符号,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两千年,这也是为什么楔形文字还在不断出土的原因,因为确实太多了! 4.尼普尔神庙账簿是泥板文字里很有名的部分,因为烤制的效果相当好。如果说这是造假,那一定是泥板中造假最成功的部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造过头了! 5.泥板的最大缺点是易碎,因此,出土的泥板极少有完整的一块一块的比较大的,大多是残片,考古人员为了复原泥板,要不厌其烦地做拼接工作。这个工作不简单,因为要有一点楔形文字知识,否则,根本不能胜任。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过了这么多年

过了这么多年

3
2025-07-19 01:20

原来西方的这些文物是靠中国这些人挖空心思的帮找符合常理的理由。你们真可怜,西方说文物是真的就不管了,你们无条件相信,还要不要脸的为他们胡说八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自带狗粮?

无心

无心

1
2025-07-19 00:27

四千年前,这些尖锐的“字”用何物所刻、还如此光滑。

錢于晋

錢于晋

欢迎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