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索马里访华,没钱的索马里用4台苏-22战斗机的发动机和3310 万美元成本价,换了6架歼6战机,我国为什么会同意? 1979年的北京,索马里国防部长萨马特尔率领的代表团,目光聚焦在中方展示的歼 6 战斗机模型上。 此时的索马里,刚在欧加登战争中惨败,昔日由苏联武装的现代化军队几乎崩溃,空军战机损失殆尽,重建国防的需求迫在眉睫。而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而言,这笔可能带来 3000 万美元外汇的军售订单,同样意义重大。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冲突,本质上是一场资源与势力范围的争夺。1970 年代初,欧加登地区发现石油资源后,索马里独裁者巴雷觊觎这片 “故土”,在苏联默许的幻觉下,于 1977 年发动战争。 然而,苏联却在开战后倒向埃塞俄比亚,不仅空运武器,更派古巴军队直接参战。这场持续数月的战争,让索马里花费 20 年、数亿美元打造的军队毁于一旦,空军基地被炸成废墟,飞行员伤亡惨重。 战败的索马里面临着双重危机:埃塞俄比亚军队陈兵边境,国内经济因战争濒临崩溃。巴雷政府急需重建空军,但苏联已成为敌对势力,美国因长期断交难以迅速建立联系。 此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成为唯一突破口。自 1960 年建交以来,中索虽非亲密盟友,却同属第三世界阵营,且中国武器以 “物美价廉” 在国际市场闻名,更重要的是,歼 6 战机属于苏式体系,与索马里残存的军事基础设施兼容。 索马里代表团首次提出购买20余架歼6时,中方给出了近乎成本价的150万美元 / 架,总价3310万美元。这个价格让索马里感到 “占便宜”,却不知中方另有考量。 在考察索马里空军基地时,中国代表发现了几台闲置的苏 - 22 战斗机发动机——AL-21F-3涡喷发动机,这是70年代苏联刚投产的第三代战机标配动力,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极具价值。 谈判桌上,中方代表直言:“飞机没了,发动机放着也会生锈,不如换我们的歼6。” 最终达成协议:索马里以3310万美元加4台AL-21F-3发动机,换取26架歼6及配套维护服务。这一 “以机换发” 的交易,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获取先进技术的关键一步,为后来国产发动机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按照协议,索马里需先支付1600万美元首付款,剩余款项分期支付。1980 年,首批歼 6 交付后,索马里却以 “国家经济困难” 为由拖延付款。中国政府从 1981 年起,每年派出 “催收团” 前往摩加迪沙,七年时间里,代表团成员足迹遍布索马里政府、国防部、空军基地,有时甚至在烈日下等候数小时,只为与相关官员面谈。 索马里的困境并非虚构:欧加登战争后,国家财政空虚,1980 年代非洲大旱又让数百万人面临饥荒,北方索马里兰地区闹独立,政府根本无力偿还巨款。 1988 年,当索马里请求中国维修歼6时,中方以 “先付维修费” 为条件,才收到300多万美元。最终,索马里提出以渔业资源抵账:“我们没别的,只有 3000 公里海岸线和鱼。” 1988 年,中国派出两艘250吨级远洋拖网船,在索马里海域捕捞金枪鱼、沙丁鱼等,两年间捕获 200多吨海鱼,变卖20多万美元。正当中国筹划扩大捕捞规模时,1991 年索马里内战爆发,政府倒台,军阀割据,捕鱼计划被迫中止。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军事贸易,最终以特殊的方式画上句号。从经济账看,中国虽未完全收回欠款,但获得的4台AL-21F-3发动机,为航空发动机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推动了相关技术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次交易成为中国从 “无偿援助” 转向 “市场化军售” 的标志性事件,为后续国际军贸积累了经验。
俄罗斯军事专家:美国现在才明白,中国是天然的超级大国。现在美国国内其实也在反思,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