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谣》:七十年后再祭西路军! 刘文珂 洮水怒涛拍寒崖,岷州九月卷赤霞。 二郎山顶星火炽,父老箪食迎战马。 “半瓢青稞换刀枪,三千儿郎辞桑麻! 阿娘缝衣针脚密:当归莫忘岷山家!” 旗指河西秋风烈,少年踏碎陇原月。 腊子口崩铁索寒,祁连雪涌战歌彻。 忽传鼓角裂苍穹,古浪城头血浸沙。 十万豺狼围孤阵,少年骨白耀天涯。 岷山夜夜闻鬼哭,洮河倒流洗悲瀑。 阿母倚门数归期,药畦荒尽当归枯。 “去岁送儿渡口西,今收寒衣葬空墓! 魂兮若过倪家营,拾片残铁认亲骨。” 祁连千峰化冰刃,忠魂冻作参商恨。 犹举残旗呼娘亲,风卷星火向西奔。 “身既死兮护沃土,愿化春泥润药根! 待到岷山赤帜扬,漫野当归是儿魂!” 长恨悠悠贯秦陇,血浸黄土七秩重。 今看二郎山花开,朱殷尽是英雄种。 行人莫折当归枝,一枝一叶一青冢。 枝头红露滴滴凝,犹是当年少年勇! 忆昔征程漫且艰,风云变色天地黯。 中央决策谋远略,西进征程使命担。 黄河滔滔波汹涌,红军健儿勇争先。 三军西渡豪情壮,欲破阴霾开新天。 马步芳匪如恶狼,重兵围堵布罗网。 古浪一役风云变,腥风血雨漫山岗。 九军将士战犹酣,无奈敌众势难挡。 伤亡惨重志未改,英魂飘荡在山梁。 高台之战亦悲壮,五军坚守力难抗。 董振堂前旗帜扬,弹尽粮绝又何妨。 城破之际身殉国,忠烈之名永流芳。 三千子弟化尘土,浩气长存岁月长。 倪家营子烽火燃,西路军困苦周旋。 昼夜激战无休止,血水染红沙漠田。 妇女先锋亦英勇,长枪短刃护营盘。 可叹寡众悬殊大,英雄遗恨天地间。 残部突围入祁连,雪山皑皑行路难。 寒风似刀割人面,饥寒交迫步维艰。 伤病员们志不屈,相互扶持心相连。 一路艰辛向西行,只为保存革命源。 幸有部分得生还,新兵营中再整编。 学习文化与技术,等待时机把身翻。 多年之后归延安,火种重燃绽新颜。 革命精神永不灭,代代传承到今天。 如今再把故事讲,山河处处皆安祥。 岷州大地换新貌,繁荣景象入眼眶。 但念当年英烈事,心中澎湃意难平。 当归花开漫山野,恰似英魂在守望。 红色基因永不忘,革命精神放光芒。 后人当思先辈苦,砥砺前行步铿锵。 若有外敌来侵犯,亦如先辈战疆场。 守护山河护家国,不负英魂不负党。 七十年后再祭西路军 洮水汤汤,载不动七秩风雨中的赤子悲歌; 岷山巍巍,藏不尽千里戈壁上的忠魂绝唱。 1936 年的岷州九月,三千陇原青年放下桑麻握起刀枪,在 “当归莫忘岷山家” 的叮咛中奔赴西征之路。他们踏碎陇原冷月,浴血古浪城头,将骨殖埋进祁连雪野,把忠魂刻入河西沃土。当阿娘倚门数尽归期,当药畦里的当归随岁月枯荣,那些风中飘荡的残旗、沙里凝固的热血,终究化作漫山红药,在二郎山的晨光里岁岁新生。这首古体长诗,以 “当归” 为脉,串联起 “岷州扩红” 的炽烈初心与西路军的悲壮征程。从少年辞家时的针脚密缝,到古浪城头的血浸黄沙,从倪家营的残铁认亲,到祁连雪的忠魂冻骨,字字皆为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句句皆是护土卫民的家国担当。当七十年后二郎山花开如炽,枝头红露里跃动的,仍是当年少年未凉的热血!漫野当归间生长的,恰是永不褪色的英雄风骨。读此诗,当知一枝一叶皆青冢,一字一句皆赤诚! 那是镌刻在黄土里的忠诚,是流淌在时光中的思念,更是熔铸在民族血脉里的不朽丰碑,岷县人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当归谣》:七十年后再祭西路军! 刘文珂 洮水怒涛拍寒崖,岷州九月卷赤霞。 二郎
只能不撒可可
2025-07-18 18:05: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