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组织派人找到浦安修,向她移交了补发给彭德怀元帅的48000元工资稿

1978年,党组织派人找到浦安修,向她移交了补发给彭德怀元帅的48000元工资稿费这及一些私人物品。浦安修有些犹豫是否接受,来人告诉浦安修:“您和彭总的离婚申请组织上没有批准,您还是彭总的夫人。”

浦安修,1918年出生于北京,江苏嘉定人,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1935年积极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喊着口号走上街头,表达对民族危亡的关切。193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的她满腔热血,立志为革命事业奋斗。

1938年,她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做妇女工作,期间与彭德怀相识。两人婚礼简单,在延安的窑洞里,仅摆了几桌粗茶淡饭,就结为革命伴侣。彭德怀,189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出身贫苦,6岁进私塾,10岁因家贫辍学,15岁当过堤工,17岁投身湘军,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加入红军。他率部参加长征,指挥百团大战,1950年奔赴朝鲜战场,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以刚直和奉献闻名。浦安修随北方局工作,多次冒雪跋涉几十里探望彭德怀,夫妻俩在战火中并肩支持革命。

1957年,浦安修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投身教育事业,组织学生下乡劳动,推广普及教育。1962年,她因政治压力提出与彭德怀离婚,但组织未批准。1974年,彭德怀因病去世,浦安修未能见他最后一面。1978年,党组织为彭德怀平反,追授其应得的荣誉,并决定将补发的48000元工资稿费及遗物交给浦安修。这笔钱是彭德怀生前未领的工资和稿费,遗物包括笔记本、军装、手表和书信,承载了他革命一生的痕迹。

浦安修接到通知时,面对这些物品,迟疑是否该收下。她与彭德怀的婚姻虽未正式解除,但多年来她已独自生活,早已不再以元帅夫人自居。组织明确告知,1962年的离婚申请未获批准,她仍是彭德怀的合法配偶,这让她陷入深思。

浦安修反复翻看遗物,笔记本上记录了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的作战心得,军装上还留有太行山战场的尘土,手表上的红星依然闪亮,书信中字迹遒劲,记录着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她决定接受这些遗物和款项,但不是为了自己占有,而是要以彭德怀的精神为指引,妥善处理这笔遗产。

她先联系了彭德怀的侄子侄女,如彭梅魁、彭康白等人,商议遗物分配。部分物品如军装和枪支,她建议上交博物馆或总参管理局保存,以供后人缅怀。书信和笔记本,她决定整理后用于编纂彭德怀的回忆录。48000元的款项,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分给彭德怀的亲属及生前的司机、秘书、警卫员等人,另一部分捐给湘潭县,用于改善当地学校和村民生活。她亲自写信给湘潭县政府,详细说明款项用途,并委托专人监督落实。

1978年12月2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彭德怀追悼会,浦安修列席参加。她站在会场一角,注视着彭德怀的遗像,聆听悼词对他的高度评价。追悼会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她将分配给亲属和工作人员的款项装进信封,逐一交到他们手中,叮嘱他们用这笔钱改善生活或支持家乡建设。捐给湘潭县的款项,她通过邮局汇出,确保专款专用,修缮了当地几所小学,添置了课桌椅和教学设备。她还留出一小部分钱,用于整理彭德怀的史料,为后来的《彭德怀自述》出版奠定基础。

1980年代,浦安修全身心投入《彭德怀自述》的编纂工作。她多次前往太行革命老区,步行走访当年的老党员和老干部,收集彭德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事迹。她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一位受访者的口述,整理出大量第一手资料。太行山区的村庄里,她住简陋的农家,穿着布鞋,背着粗布包,与群众同吃同住,毫无架子。她将彭德怀的手稿逐页校对,补充细节,确保内容真实准确。2007年,《彭德怀自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研究彭德怀革命生涯的重要文献。她将全部稿费捐给太行老区,用于支持当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帮助修建图书馆和文化站。

浦安修在整理史料时,始终保持低调,从不以彭德怀夫人自居。她拒绝任何特殊待遇,生活简朴,穿着朴素的布衣,家中摆设简单,仅有几件旧家具。她将彭德怀的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行动,用实际行动延续他的遗志。1991年5月2日,浦安修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她病逝前,床头仍放着那块刻有红星的手表,指针依旧跳动,仿佛在诉说她与彭德怀共同的革命岁月。

0 阅读:190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