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1982 年,这个拿着全县第一成绩单的青年,走进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时,背包里揣着张西北地图。毕业后,他果然兑现了自己的暗许 —— 拒绝了沿海研究所的橄榄枝,裹着军大衣踏进了戈壁滩。 陈德明要干的事,是给中国撑一把 "太空保护伞"。 中段反导技术。这东西有多狠?传统防空是导弹都快落地了才慌忙拦截,跟用渔网捞子弹似的;中段反导则是在大气层外就动手,敌人的导弹刚飞出本土,就被咱们的拦截弹撞成碎片。这相当于把战场直接搬到了太空,整个防御逻辑都被颠覆了。 但要把这把伞撑起来,每根骨架都得用命去拼。 先说预警系统,这玩意儿得在几千公里外锁定高速飞行的导弹,误差不能超过三米。陈德明团队研发的相控阵雷达算法,厉害就厉害在能从一堆电磁杂波里精准挑出真假弹头。有次试验,雷达突然捕捉到三个高速目标,算法在 0.5 秒内就判定其中两个是诱饵,后来证实分毫不差。这技术,在国际上都是顶尖水平,国外专家看了数据都直咋舌:中国人怎么做到的。 拦截弹的制导精度更是要命。在大气层外飞行,没有空气阻力,太阳风、地球磁场这些因素都能让弹体跑偏。陈德明带着团队建立的轨道修正模型,能实时计算这些干扰,让拦截弹在数万米高空做微米级调整。打个比方,这精度相当于在上海扔个石子,能准确砸中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一颗铆钉。 动力系统的突破,更是拿命换来的。为了让拦截弹达到 10 倍音速 —— 比子弹快 8 倍,他们研发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体积缩小了三分之一,推力却提升了近一倍。燃料配方试了一百三十多次,每次试车时的高温能把钢铁熔化,团队成员就在离试车台几十米的观测室里盯着,墙壁都被烤得发烫。有次发动机意外爆炸,气浪把观测窗震裂,陈德明抹了把脸上的灰,捡起块带着火星的残骸就开始分析数据。 试验场的建设更是从零起步。没有现成的靶场数据,他们就用拖拉机拖着模拟弹在戈壁上跑,扬起的沙尘能把人埋半截。早期的发射架都是老技工用废钢材焊的,第一次试射时抖动得跟筛糠似的,导弹刚飞出去就偏离了轨道,在远处炸出个大坑。年轻工程师急得直跺脚,陈德明却蹲在坑边研究弹片:知道哪里错了,就离成事儿不远了。 就这样熬了十八年,2010 年 1 月 11 日那天,终于迎来了关键一役。西北某试验场,所有人都攥着拳头盯着屏幕。模拟靶弹升空后,陈德明研发的拦截弹以 10 倍音速直冲云霄。指挥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秒表滴答声格外刺耳。108 秒后,监控屏上突然爆发出一团耀眼的光芒。 两个高速飞行的物体在大气层外精准相撞! 那一刻,没人欢呼,好多人捂着嘴直掉眼泪。陈德明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后面,是熬了三个通宵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一撞,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导技术的国家,从此咱们有了能在太空 “挡拳头” 的本事。 但陈德明没歇着。他知道,反导技术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搞的高精度传感器,后来用在了高铁轴承上,让列车运行更平稳;研发的耐超高温材料,成了深海探测器的 “护身甲”;连超算仿真技术,都被用到了天气预报和新药研发上。用他的话说:“搞反导不只是筑防线,更是在给国家科技树浇水施肥。” 现在的试验基地早就鸟枪换炮了,崭新的发射架直插云霄,超级计算机房昼夜运转。但老员工们总说,还能想起当年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在戈壁滩上抱着演算纸的样子 。 风沙吹乱了头发,他却盯着数据笑得一脸满足。 陈德明常跟团队说:“反导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让咱老百姓睡得踏实。” 这话听着朴实,却藏着最硬的底气。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死磕硬拼,咱头顶的天空才越来越安全。这大概就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 不是冷冰冰的武器,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用青春和热血筑起的盾牌。
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
古今知夏
2025-07-18 16:01:21
0
阅读:0